1/27/2008

我生涯中的社會標籤

不約而同地,最近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如果你對這門課有問題的話,那麼,往後的課程也會有問題,你可能要思考是否適合來讀研究所」,不知不覺,我似乎已經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


老 實說,這句話曾經反覆在我心中一閃即過,我不想去思考或者對號入座,但是,在現實社會裡卻老是不期而遇、揮之不去。這句話到底發揮什麼樣的力量呢?只是區 區幾個字,卻是一種標籤,他代表著「你是個有問題的學生」,這樣的句子也意味著「你必須改變自己適應這個教育體制」,或者,「你必須選擇離開以免造成你個 人與體制發生衝突」。


我不是一個兒童也不是一位家長,所以我必須獨自面對這個無形的標籤對我的影響,過程中產生思索的痛苦與掙扎--到底我是否是一位有問題的學生?這個由來已久既定的體制是否有可能出現問題?該改變的是誰?


先撇開現今的問題不談,或許時間的醞釀可以讓答案浮出,我們試著來探討過去社會加諸在我身上的標籤發揮了什麼功用與影響,究竟是誰對誰錯?是否有其正面積極的意義?


發生在我人生的標籤有「你是個最不聽話的孩子」「未婚懷孕是錯誤的決定」「經濟不佳所組成的家庭終究會失敗」「身心障礙者在婚姻上也是有障礙的」「不用功的學生考不上好學校」「不適應學校的人就是問題學生」。


通常人們用「結果論」來推斷這個人的人生,至於是「十歲的結果或者是四十歲的結果」就會有極大的差異,也因此常有智者提到「人生其實不應太早論斷」,只不過,人們常常犯了這個毛病,所以「社會標籤才會經常出現」。


其實「標籤」有其正面與負面的影響,但是,過早貼上標籤是會誤人子弟的。例如,聰明就代表往後的成功,愚笨就是人生注定失敗?俗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可說是一種社會標籤的反思。


另外,當我身處困境需要人們協助的時候,如果親友的反應是「活該!自作自受」,這是一種「落井下石」的處罰,此時會逼迫我去思考「接受論斷或是推翻局勢」,我的決定往往是推翻他,但是,我心中對這個標籤也會有半信半疑的認同,尤其是從最親近的人口中說出,其影響力也最大。


如 果,從小就被不斷地貼上「很壞的、低能的、醜陋的、骯髒的、失敗的」種種標籤的孩子或青少年,他的自我認同多多少少都會自然地充斥著這些不好的評語,而流 於自暴自棄,進而印證自我、邁向失敗的結果。似乎只有少數人可以掙扎生存、反抗標籤的詛咒,扭轉自我的人生,甚至成功。


我想,在這部分,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這些在我人生中出現的詛咒、批評、諷刺、糟蹋、打擊的行為,我稱之為黑暗的力量


小 時候,當我興高采烈地參與姊妹與家族的合照,常會獲得「你是最醜的」這樣的評語,當我不小心打破碗,馬上會獲得「你連這件事都作不好,你的人生還有什麼事 作得好」,作個工作、搬張桌子馬上會獲得「笨手笨腳、粗心大意」的評語,當我開心地吃著東西,馬上會招致「你這樣肥怎麼嫁得出去」,坐在椅子上會獲得「你 很懶」,講句話會得到「你的話很輕浮很隨便」的評語,其他,諸如「你沒有用」「不懂得尊敬長輩」「很笨」等等。


在 我還沒考上國家考試,還沒讀研究所之前,我就已經深深受到這些詛咒的困擾,我的人生也一直遭遇波折與厄運,幾乎印證了「我是不好的」這部分。直到,我生命 中遇到貴人,引領我正面向上、積極的力量,才稍稍擺脫這些咒語,但還是無法去除心中的陰影。可見,這些負面力量的可怕,不容忽視。


其實,我們大人並不知道在平常的言談舉止中已經悄悄地灑下犯罪的種子,如果這樣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有偏差行為,我們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所謂的問題少年、犯罪份子就是這樣誕生的,這些負面的評語也都是構成黑暗力量的組成元素。


負 面標籤之所以成為黑暗力量,是牽動其中的負面情緒,包括「恨」「憤怒」「嫉妒」「厭惡」,以致於產生行為或情感上的「背叛」「反骨」,個人脫離社會常軌, 往往陷入孤獨自閉的情境,自暴自棄,假以時日累積這些負面的能量之後,一有機會便會產生集會結社、物以類聚的幫派組織,大家有志一同為消滅社會規範而努 力,在團體中建立次文化社會,一樣會有英雄偶像的出現,彼此共同仰望,象徵成功的典範。(或許這就是黑手黨成立的緣起。)


假設,負面的社會「標籤」結果會產生偏差行為,甚至造成社會的犯罪問題,那麼,追根究源家庭與學校中的師長應該負極大的責任,也就是師長們身為孩童的學習典範,應該盡力避免替孩子們貼上負面標籤。或許,上一代已經來不及修正,新一代的師長更不能逃避心靈改革,勇於負責。


結語:

重 點是「問題學生」這個標籤我是否要對號入座?答案是,「講這句話、給這個評語的人」欠缺謹慎的思考,如果期待學校的學生優秀,就不要輕易給學生貼上負面標 籤,相反地,你可以成為學生的「貴人」,換句話說「我們來看看哪一個環節可以改善,讓學生可以更為順利就讀」,相信雙方都有能力來共同促進,把目標放在 「希望學生是成功快樂的學習」,如此一來,應該是個雙贏也是個不敗的結果。


延伸閱讀:

(網路摘錄「問題學生中輟生的討論」參考)

李世智

中輟生的特性是缺乏耐心,易半途而廢,不願意接受挑戰,情緒智商低,對社會的破壞性高,所以中輟生若沒有輔導,真的會成為不定時的炸彈,而且這些不定時的炸彈若沒有清除是會有累加效果的,所以成立專責機構是有必要的。….

林文虎

成立專責的中輟生輔導機構必須謹慎地避免產生負面標籤,當大家只是將中輟機構認定為問題學生的解決中心,中輟生輔導機構將難以被家長和社會大眾接受,誰能歡迎這種已經先被設定為龍蛇雜處的單位?誰願意被再度烙上這樣的印記?

若是將中輟生輔導機構實質運作上定位成潛能開發中心,一處可以重建學生成就感的處所,應較容易被接受。這樣的中介機構運作模式也可以成為一般學校輔導工作的參考,讓老師的輔導知能得以提昇。

就輔導知能而言,我們必須承認當前的老師的確不足,當輔導機構實質運作經驗能放大到一般學校教師的視野和能力,將校園中有能力的老師激發起來,在學校中成立高關懷的機制,學生的問題就在校園中解決!

學校高關懷機制的有效設計才是長治久安的做法,短期而言,也可以解決中介機構輔導時間太短的困擾成效難以彰顯的問題。






我也曾是個中輟生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