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2008

專科社會工作師分科及甄審辦法草案總說明

轉載自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
茲社會工作師法(以下簡稱本法)業於九十七年一月十六日修正公布,其中第五條明定社會工作師(以下簡稱社工師)經完成專科社會工作師(以下簡稱專科社工師)訓練,並經中央主管機關甄審合格者,得請領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前項專科社工師之甄審,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全國性社會工作專業團體辦理初審工作。領有社工師證書,並完成相關專科社工師訓練者,均得參加各該專科社工師之甄審。專科社工師之分科及甄審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爰配合本法前開規定之修正而訂定本辦法,共計二十條,要點如下:
一、完成專科社工師訓練者,得參加各該專科社工師之甄審。(草案第二條)
二、專科社工師之科別。(草案第三條)
三、專科社工師訓練組織資格、認定標準及公告事項。(草案第四條、第五條)
四、專科社工師訓練組織應擬定訓練計畫,依核定訓練容量辦理訓練。(草案第六條)
五、定期應辦理專科社工師甄審及甄審前公告。(草案第七條)
六、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全國性社會工作專業團體辦理專科社工師甄審之初審作業及初審後處理程序。(草案第八條、第九條)
七、參加專科社工師甄審,應檢具之證明文件、甄審實施方式、筆試測驗內容範圍。(草案第十條至第十二條)
八、專科社工師證書之發給、補發及換發程序、證書應載明事項。(草案第十三條)
九、專科社工師證書之效期及展延條件、學術活動或繼續教育實施方式及課程積點採認基準。(草案第十四條、第十五條)
十、依社會工作師接受繼續教育及執業執照更新辦法規定取得之積點,合於本辦法規定者,得予採認。(草案第十六條)
十一、專科社工師申請證書效期之展延實施方式。(草案第十七條)
十二、專科社會工作師以具有社會工作師資格為前提。(草案第十八條)
十三、本辦法施行日起三年內參加專科社工師甄審,得不受本辦法第十條所定資格限制之資格條件。(草案第十九條)
十四、明定收費相關規定。(草案第二十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分科及甄審辦法草案
條文
說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辦法依社會工作師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明定本辦法訂定之依據。
第二條 社會工作師依本辦法所定之分科完成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者,得參加各該專科社會工作師之甄審。
依據社會工作師法第五條第二項,明定參加專科社工師甄審之資格條件,需具社工師資格,並完成專科社工師訓練。
第三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之分科如下:
一、醫務、心理衛生社會工作。
二、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社會工作。
三、老人、身心障礙社會工作。

一、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專科社會工作師之科別,作為建立專科社會工作師制度之依據。
二、有關分科議題,以國內分科發展較完備之醫師、護理師為例,醫師係由初期的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等分科逐漸發展至目前十八科,專科護理師於八十九年入法,其分科及甄審辦法於九十三年始訂定,至九十五年始辦理首次甄審,目前亦僅分內科及外科。截至九十七年六月底,社工師執業人數僅一千三百二十六人,分科過多,將導致各專科領域無法健全發展,爰以國內目前發展較成熟(有獨立協會或學會成立、社工師人數較多)之服務領域(對象)列為專科,未來如有其他專科發展較成熟,再修訂增列。
三、明定專科社會工作師分為醫務、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社會工作;老人、身心障礙社會工作等三科,各科內容概述如下:
(一)醫務、心理衛生社會工作
1.服務對象及工作內容明確:
(1)醫務社會工作主要服務對象為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及時心理社會輔導和援助。
(2)心理衛生社會工作以精神疾病患者為主,提供精神疾病患者個別心理及社會處遇、家族治療、團體治療等。
2.設有專業組織團體:
(1)七十二年成立並於八十年更名為「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確立了醫務社會工作的專業角色知識與技能,包含疾病心理、身心障礙、出院準備、精神醫療、器官捐贈、臨終關懷、早期療育、病友團體等,成為醫務社工獨特的專業知識。
(2)心理衛生社會工作於九十二年成立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近年來已積極發展次專科教育訓練,包括:老年精神醫療、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司法精神醫療、社區精神醫療及酒藥癮精神醫療。
3.專業不可替代性:
(1)醫務社工以其關注病人的社會心理層面,及以『家庭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與專業訓練,與醫護人員著重治療生理疾病角色互相搭配,確保病人可以獲得完整身心靈關懷的全人化醫療照護。
(2)精神醫療強調生理、心理暨社會全方位治療,心理衛生社工人員為醫療團隊重要之一員,除提供精神疾病患者之心理暨社會處遇,改善其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
4.醫院設有社工獨立部門:全台區域以上醫院都已配置有社工人員在醫院為病患提供專業之服務。
5.醫務社工人力正式納入衛生署醫院評鑑: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新制醫院評鑑,規範病床數一百床以上之醫院必須配有社會工作師(員),顯示醫務社會工作已經是醫院專業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6. 醫務與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合併為一專科之理由:
(1)從醫院發展管理角度而言,醫務社會工作與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雖處理的疾病性質不同,但專業屬性一致,漸有歸屬同一單位(社會工作室)之趨勢。
(2)工作均在醫院領域,各有專長領域,醫務社工及心衛社工須與醫療界競合,二者合為一專科有助於強化在醫療界之影響力亦有合作空間。
(二)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社會工作:
1.服務對象及工作內容明確:
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社會工作,係以家庭為對象的社會工作,其工作方法皆「以家庭為中心」為工作原則,在國內,除醫院外,兒童少年及家庭亦為我國最早設置有專職社工員制度之領域;此外,以婦女為服務對象之社會工作近二十年來亦蓬勃發展,國內許多社福組織同時為婦女及家庭,或少女及婦女提供相關服務。
2.政策與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等都強調以家庭服務為基礎之兒童少年保護工作。另有關弱勢家庭脫困計畫、推動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等亦是以家庭為基礎之社會支持與服務。上述政策或法規皆含社會工作人員相關職責規定,目前政府在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社會工作領域亦挹注相當多的社工人力,包含私部門,我國大約有三千多位社工人員服務於此領域,其中有兩百多名為執業社工師。
3.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社會工作合併為一專科之理由:
基於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社會工作,係以家庭為對象的社會工作,其工作方法皆「以家庭為中心」為工作原則,為促進社工專業發展、社工師未來轉換領域之便利性及組織人力輪調之需,爰將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等四領域合併成為一專科,未來將視實施情形及各領域專業人力數,再考量是否再予細分。
(三)老人、身心障礙社會工作:
1. 服務對象及工作內容明確:
(1)老人社會工作:
台灣的老人人口比率在民國八十二年達到百分之七點零九,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在民國一百零七年將達到百分之十四,民國一百一十五年時更將高達百分之二十,老人社會工作協助老人及其家屬於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等各項服務措施中處理有關老人因身心功能退化所導致的失能、失智及伴隨而來的醫療、長期照顧、居住、人身安全等需求;因離開職場所引發的經濟安全、社會心理適應、教育休閒等需求;其他有關老人保護、權益、再就業等議題服務,並為家庭照顧者提供各項支持措施及專業服務。
(2)身心障礙社會工作:身障者每年均呈現成長趨勢,九十六年已達一百零二萬七百六十人,較九十五年度成長百分之三點九,身障者需求日益增加,身心障礙社會工作以身心障礙者及其所處環境為介入場域,協助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促進並涵括早期療育、保健醫療復健及健康促進、教育與潛能開發、工作與就業、障礙環境排除、經濟安全保障、人身保護、照顧與安養、心理重建與生活重建等範疇,同時運用個案、團體、家庭、社區工作、倡議及社會環境改造等工作方法,服務對象涵蓋嬰幼兒至老年各生涯階段並介入個人、家庭、機構、社區等層面。
2.政策與法規:
(1)老人社會工作:老人福利法與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規定,設置社會工作人員並提供相關專業工作內容。藉由法規規範與機構中老人社會工作者之任務內涵與角色功能,均可確立老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在老人福利領域中的必要性。未來長期照顧社會工作人力需求遽增:根據《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在長期照顧機構社會工作人力方面,若採中推估結果,則民國九十六年長期照顧機構社會工作人力需求推估為九百五十七人,民國九十九年為一千零五十四人,至民國一百零九年將成長為二千三百八十九人。爰此,我國長期照顧社會工作人力的需求在未來都將急遽增加。
(2)身心障礙社會工作:依相關法規現有規定每一名社工至少要服務五十至七十名障礙者,每六名社工應有一名全職督導來計算,目前身心障礙人口一百零二萬人,至少應置一萬四千五百七十二名社工,二千四百二十九名督導。
3. 老人、身心障礙合併為一專科之理由:
就實務觀點考量失智症患者亦有老人及身障各面向之需求,為促進社工專業發展、社工師未來轉換領域之便利性、專科領域年資採計及組織人力輪調之需,爰將老人、身心障礙等二領域合併成為一專科,未來將視實施情形及各領域專業人力數,再考量是否再予細分。

第二章 訓練組織
第二章 訓練組織與督導
第四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應於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具有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能力之組織為之。
一、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專科社工師訓練場所,及專科社工師訓練重點,在於實務能力訓練,而非學校教育養成訓練。
二、明定辦理專科社工師訓練之組織,應由中央或地方主管機關認定有訓練能力者,使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達一定水準。

第五條 前條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組織之認定,依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組織基準(如附表一),定期辦理,並將符合規定之組織名稱、資格有效期限及其訓練容量等有關事項公告之。
一、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組織之認定標準,包含組織條件及督導相關規範等內容(如附表),及定期辦理評鑑結果之公告程序,以維持一定之訓練水準。
二、附表壹、組織條件項目之「資格」1項,社會福利團體係指其組織章程之宗旨或任務條文包含「社會福利」或「社會工作」者。
第六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組織應擬定訓練計畫,辦理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其訓練人數,應依核定訓練容量為之。
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組織不得無故拒絕該機構以外人員參加訓練。
參照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專科社工師訓練組織應擬定訓練計畫,依核定訓練容量辦理訓練,並不得無故拒絕該機構以外人員參加訓練。

第三章 甄審作業
第三章 甄審作業
第七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之甄審,各科每年至少應辦理一次。但中央主管機關得依專科社會工作師人力供需情況增減之。
中央主管機關辦理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作業,應於辦理甄審之日起一個月前公告辦理時間、地點、報名手續及其他有關事項。
一、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每年應辦理一次甄審,惟得視專科社會工作師培育及需求情形,而增減辦理次數,以應實際需要。
二、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於辦理甄審前一個月公告,俾參與甄審者預為準備。

第八條 中央主管機關得依本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委託全國性社會工作專業團體辦理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之初審工作,全國性社會工作專業團體接受委託後,應依本辦法規定辦理。
前項初審工作每次辦理時間、地點,應於辦理初審之日起一個月前,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本條文依據社會工作師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並參照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全國性社會工作專業團體辦理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之初審作業;初審單位須於辦理初審前一個月,將辦理時間、地點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第九條 前條接受委託全國性社會工作專業團體辦理初審後,應造具申請甄審者之名冊,連同甄審資格及成績,報請中央主管機關複審。

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初審後處理程序,俾利中央主管機關管理及初審單位依循。
第十條 社會工作師參加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應檢具下列證明文件:
一、執業於專科社會工作相關領域五年以上之證明文件。
二、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組織出具接受六個月或累計時數達一千小時之專科社會工作督導訓練證明文件。
三、接受中央主管機關採認之學科訓練一百小時以上之證明文件。
一、參照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專科社會工作甄審資格包括:實務年資、專科社會工作師實務訓練及學科訓練三要項。即取得社會工作師證書後,從事專科社會工作相關實務工作至少五年,且該五年內,須於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組織,接受專科社會工作師督導訓練六個月,並接受100小時以上學科訓練,以加強其專科相關知識及實務技能。
二、有關第一款係指社工師執業於專科社工相關領域之年資;第二款為鼓勵組織提供專科社工師之督導訓練並便利社工師接受督導訓練,所定督導訓練六個月並採以轉換時數累計(每個月以二十二日計,每日以八小時計,六個月計需一千零五十六小時,採計一千小時)。
第十一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以筆試方式為之,並得實施口試。
前項筆試及口試成績每科目均以六十分為及格。
依第一項規定實施口試者,筆試及口試均及格者為合格;筆試不及格者不得參加口試;口試不及格者,筆試成績得保留二年;筆試成績保留二年期間內依本辦法規定參加口試仍未及格者,應重行參加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
一、參照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甄審方式以筆試為之,並得實施口試,透過兩種方式瞭解甄試者是否具備成為專科社會工作師之能力。
二、明定及格要件為筆試及每科口試皆應達六十分,俾利中央主管機關辦理甄審及社會工作師參與甄審時有所依循。
三、爲使參與甄試者僅因口試未通過而須再接受筆試測驗,參考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第十一條體例,明定筆試成績得保留兩年。
第十二條 筆試採測驗式與申論式之混合式試題,中文命題(專有名詞部分得用英文),時間為三小時。其內容範圍如下:
一、專科社會工作通論。
二、各專科進階社會工作實務。
一、參照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筆試考題型式及筆試範圍,俾利中央主管機關辦理甄審及社會工作師準備甄審時有所依循。
二「專科社會工作通論」為每一專科之共同考試科目,「各專科進階社會工作實務」則為每一專科依其特性及所需專業知能,訂定該專科之試題。
第四章 證書期限及展延
第四章 證書期限及展延
第十三條 經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合格者,應填具申請書,檢附最近一年內二吋正面脫帽半身照片二張,並繳交證書費,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發給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遺失、滅失或損壞,申請補發、換發者,亦同。
前項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之發給或補發、換發,應載明其專科別及有效期限。
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專科社工師證書之發給、補發及換發程序,及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應載明事項。

第十四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有效期限為六年,期滿每次展延期限為六年。
於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有效期限六年內,有實際從事專科社會工作師工作二年以上,並參加下列學術活動或繼續教育之積點累計二百四十點以上者,得申請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之展延:
一、專業課程
二、專業法規
三、專業倫理
四、專業品質
前項第三款、第四款繼續教育積分合計至少應達二十四點,超過二十四點者以二十四點計。
一、 依社會工作師法第十八條規定:「社會工作師及專科社會工作師執業,應接受繼續教育,並每六年提出完成繼續教育證明文件,辦理執業執照更新。前項社會工作師及專科社會工作師接受繼續教育之課程內容、積分、實施方式、完成繼續教育證明文件、執業執照換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爰訂定專科社工師證書之效期及展延條件,即應每六年接受繼續教育之課程積分及其類別,以利定期辦理展延。
二、 為增進專科社工師執業之專業在職教育,並考量專業倫理、專業品質二項課程之基本積分,爰參照醫事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立法體例於第二項明定該二項課程應具備之最低積分數,並規範積點採計上限,以避免第一項各款繼續教育之課程積分差距懸殊。
三、 明定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展延規定為專科社會工作師應實際從事該專科工作兩年以上,以持續實務經驗知識累積;及參加學術活動或繼續教育,累積至少二百四十點以上點數(經查社會工作師接受繼續教育及執業執照更新辦法草案第二條立法體例,社會工作師執業,應每六年接受繼續教育課程積分達一百八十點以上,考量專科社會工作師係為專精、進階之專業人員,爰參照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規範繼續教育積點數為二百四十點),促使專科社會工作師充實專業知能。

第十五條 前條專科社會工作師學術活動或繼續教育實施方式及課程積點採認基準如下:
一、參加大學校院、社會工作專業學會、公會、協會、社會福利機構(團體)、教學醫院或主管機關舉辦之繼續教育課程者,每小時積分一點;擔任授課者,每小時積分三點。
二、在大學校院講授前條所定繼續教育課程者,每小時積分二點;每學年超過十二點者,以十二點計。講授同一課程之積點以採計一次為限。
三、在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所進修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者,每學分積分五點;進修相關專業課程者,每學分積分減半。
四、參加網路繼續教育者,每次積分一點;參加社會工作專業雜誌通訊課程者,每次積分二點。但超過十點者,以十點計。
五、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有關社會工作原著論文者,每篇第一作者積分十五點,第二作者積分五點,其他作者積分二點;發表其他類論文者,積分減半;發表有關社會工作專業之書摘、文獻譯介、回應作者及書評者,積分二點。
六、參加有公開徵求論文及審查機制之社會工作學術研討會者,每小時積分二點;發表論文或壁報者,每篇第一作者積分三點,其他作者積分一點;擔任特別演講或教育演講者,每次積分十點;擔任主持人、引言人或評論人者,每次積分二點。為國際性質者,其積分得以二倍計。
於澎湖、金門、連江、綠島、蘭嶼等離島地區執業者,參加前項繼續教育,積分一點得以二點計;於原住民山地鄉執業者,積分一點得以一點五點計。
第一項繼續教育課程及積分之採認,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社會工作專業團體辦理。
一、為簡化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之更新,配合社會工作師繼續教育及執業執照更新辦法,參照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訂專科社會工作師繼續教育實施方式及課程積點採認基準。
二、為提昇行政效能,並落實專業自律,於第三項規範繼續教育課程與積分,得委託社會工作專業團體辦理採認。


第十六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依社會工作師接受繼續教育及執業執照更新辦法規定取得之積點,合於本辦法規定者,得予採認。
明定依社會工作師接受繼續教育及執業執照更新辦法規定取得之積點,合於本辦法規定者,得予採認。
第十七條 專科社會工作師得於其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有效期限屆滿前六個月內,檢具符合第十四條第二項所定展延條件之證明文件,並繳交證書展延查核費,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展延。但情形特殊,經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者,得於其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有效期限屆滿之日起一年內,補行申請。
前項展延條件之證明文件,中央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委託社會工作專業團體先行查核。
一、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專科社工師申請其專科社工師證書效期之展延實施方式。
二、明定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相關 專科社會工作團體協助先行查核展延條件之證明文件,俾提昇行政效能。
第十八條 社會工作師證書經依法撤銷或廢止者,同時撤銷或廢止其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

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專科社會工作師以具有社會工作師資格為前提。
第五章 附則
第五章 附則
第十九條 社會工作師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於本辦法施行日起三年內參加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得不受本辦法第十條所定資格之限制:
一、至申請日止,曾執業於專科社會工作實務領域工作滿五年,且具教育部審定講師以上資格滿三年者。
二、至申請日止,大學畢業,曾擔任專科社會工作領域實務工作滿七年,且公開發表與該專科有關論著至少一篇者。
三、至申請日止,社會工作相關碩士學位,曾執業於專科社會工作相關領域滿五年並仍執業中,於且公開發表與該專科有關論著至少一篇者。

一、參照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分科及甄審辦法立法例,明定本辦法施行日起三年內參加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得不受本辦法第十條所定資格限制之資格條件。
二、有鑑於國內尚未有專科社會工作師,若依照目前所訂專科社會工作師甄審資格,將無人能擔任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督導,亦無符合訓練組織基準之組織培訓專科社會工作師,爰訂定專科社會工作師資格條件之過渡規定,俾利未來專科社會工作制度發展。
三、有關第三款論著之認定係指社工專業實務經驗累積、具系統性之發表論述,以促使實務工作者統整發表實務經驗。
第二十條 本辦法所定收費之費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其收繳依預算程序辦理。

參照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第二十條體例明定收費相關規定。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自發布後五年施行。
一、 經查專科護理師於八十九年入法,其分科及甄審辦法於九十三年訂定,至九十五年始辦理首次甄審,鑑於截至九十七年六月止全國執業之社會工作師人數僅一千三百二十六人,未足以依本辦法第三條所定之分科制度健全發展。
二、考量分科及甄審作業實施前須完成相關前置作業及相關辦理成本效益,爰明定本辦法自發布後五年施行。


附表、專科社會工作師訓練組織認定基準
項目
標準


組織條件
一、資格
(一)經中央主管機關評鑑甲等以上之機關。
(二)經中央主管機關評鑑甲等以上之社會福利機構。
(三)經中央主管機關評鑑合格之區域教學以上醫療機構。
(四)經中央主管機關評鑑甲等以上之社會福利團體。
(五)經地方主管機關評鑑優等以上之社會福利機構、團體。
二、組織
(一)訓練組織應設立「專科社會工作師培育計畫專責小組」。
(二)小組應有一名召集人,由組織副首長以上人員擔任。
三、品質管制
專科社會工作師培育專責小組應定期開會、備有紀錄、執行各項教學訓練計畫之推動與訓練成果之評估。
四、品質評估
專科社會工作師培育專責小組應進行下列品質評估:
(一)定期評估社會工作師之專科知識、能力、倫理、學習態度以及服務品質且存有紀錄。
(二)定期評估督導之工作表現,專業素質及服務態度。
(三)定期評估各項訓練、督導活動之推展。
(四)訂定訓練成果之評估計畫
貳、
督導
一、督導之資格
領有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且實際從事該專科社會工作滿二年者。
二、督導者與受督導者比例
督導者與受督導的人數限制:以不超過8人為限。
三、督導重點
(一)提供受督導者反思其工作內容和過程的機會。
(二)提供受督導者有關其工作內容和過程的回饋反應。
(三)協助發展受督導者工作所需的知能和技巧。
(四)協助受督導者獲得其工作所需的資訊和另一個觀點。
(五)提供受督導者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所需的支持。
(六)確保不必要的問題和投射不會對受督導工作造成影響。
(七)適時探索因工作所衍生的個人壓力、轉移反應和反轉移反應。
(八)協助善用受督導者個人與專業的資源。
(九)確保受督導者的社會工作實務品質。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12/01/2008

電話諮商新知參考

電話諮商幫助節食者體重不增加 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8/11/30 00:15



Nov. 24, 2008 – 小小的支持有持續性的效果。一篇新研究顯示,電話諮商和個人支持都有助於肥胖婦女避免復胖且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研究團隊的目的在檢視農村婦女,因為相較於都會區居民,她們獲得的選項與支持較少,且通常遠離醫療與減重治療。

研究者在研究發現的背景資訊中寫道,鄉村地區有較高的肥胖率,大多是固定的生活模式,且與肥胖有關的慢性疾病比率較高。

佛羅里達大學的Michael Perri博士等研究者蒐集了北佛羅里達鄉村地區234名婦女的資料,這些婦女年紀在50至75歲之間,屬於肥胖,平均體重為212.5磅;她們沒有控制不佳的高血壓、糖尿病或者心血管疾病。

這組婦女參與一個標準的6個月生活型態調整計畫,需要少吃多運動,聚焦在目標設定與日常飲食監控,結果她們平均減重22磅。

在一年追蹤期間,這些婦女分成三組:

* 第一組,接受諮商者,每兩週一次15至20分鐘的電話諮商。

* 第二組接受每兩週一次的一小時個人支持。

* 第三組接受每兩週一次、提供節食與減重技巧的信件。

研究者發現,接受電話諮商與面對面支持這兩組復胖的體重較少(2.6磅),而接受信件組復胖較多(8.15磅);而且,電話諮商比個人支持更便宜。

研究者寫道,以往對都會區的研究顯示,減重與行為調整計畫的參與者,通常在介入之後一年會復胖所減輕重量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復胖會削減所獲得的健康益處。

這項研究發現登載於11月24日的內科醫學檔案期刊。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8/11/30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9/02/2008

醫師:體能好胖子比體能差瘦子 死亡率較低

我是個胖子!!不過,活那麼久做甚麼??

醫師:體能好胖子比體能差瘦子 死亡率較低
更新日期:2008/09/02 10:37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二日電)

在減重風潮下,讓努力卻無法減重成功的人很苦惱,成大醫院說,減不了胖,還是可以很健康,體能好的胖子比體能差的瘦子健康狀況好,死亡率也較低。

成大醫院家醫部主任楊宜青指出,健康體適能包括心肺功能、柔軟度、肌力及肌耐力、身體組成等,體能好的胖子,脂肪分佈在皮下組織,不是在心臟、肺臟、腹腔等內臟附近,但體能差的瘦子,脂肪堆積在內臟,反而不健康。

楊宜青說,運動減重的功效,不如飲食控制的強度,可透過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及改善脂肪分布,改善健康狀況;若能藉由醫師評估個人體能調製「運動處方」,透過適當的運動,就能減少內臟脂肪分布。

控制熱量的攝取,對減重非常重要,不只要控制攝取總量,還要選擇食材,高纖食物可以吃得飽,又不會讓體重上升,一昧地用高糖、高油烹調只會愈吃愈胖。

楊宜青表示,固定運動很好,但不要忽略「非運動的身體活動」,也就是要增加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量,這部份在身體總活動量佔有很大的比例;以幾乎不運動的老年人及部份女性為例,這些人身體活動量也不低,發揮不少功效。970902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簡訊文學首獎:不在你心裡,我在你家樓下

簡訊人人會打,他們的創意特別不一樣,至少娛樂了評審們,也算日行一善,刊在報上讓媒體有趣的新聞播出,好樣的!!給他記錄一下!

簡訊文學首獎:不在你心裡,我在你家樓下

更新日期:2008/09/01 07:30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什麼樣的簡訊最能打動情人?

台灣大哥大昨天公布「myfone」行動創意獎,第一次投稿的法諾昕,以「我不在你心裡,我在你家樓下。」得到「給情人的簡訊」首獎,這位廿三歲、正準備考研究所的女生說,經濟不景氣,連浪漫都要「平實」一些,首獎簡訊只有十四字,獎金卻高達七萬元,平均一字「五千金」,也羨煞了其他參賽者。

比起首獎得主的「虛擬情人」,二獎得主曾才旺發的簡訊則有個真實的對象,任職電子工程師的他已有個交往十五年的女友,寫下「嗨!是我,希望五十年後還是我。」。

自稱「失業勞工」的魏鴻鈞,則以「馬總統,我們幫您找到工作,現在是不是換您幫我們找工作?」獲得「總統組」簡訊首獎。他說,今年三月總統大選時,他丟了工作,洗澡時就突然想出這則簡訊內容。

簡訊鈴聲創作組則由「皇上您的電話」獲首獎,這是由三位小女生陳玫潔、陳玫穎、許素瑋所創作出來作品,四十五秒的鈴聲中,先出現中國風的音樂,再由宮女、太監、妃子輪流喊著「恭喜皇上,賀喜皇上」、「皇上,您的電話」,最後一句台語發言的「你阿擱類睏哦?」〈台語:你還在睡喔〉。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混咖教撇步 笨蛋也能讀哈佛商學院

無論如何,這個人出了書,也算是流芳百世!

混咖教撇步 笨蛋也能讀哈佛商學院

更新日期:2008/09/01 04:32
尹德瀚/綜合報導

一般人聽到哈佛大學商學院,恐怕都會肅然起敬,但是如果你看過英國記者布若頓(Philip Delves Broughton)的新書《領先曲線:哈佛商學院兩年記》(Ahead of the Curve,Two Years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或許你會覺得哈佛商學院也不過如此。

二○○四,當時卅一歲的布若頓擔任英國《每日電訊報》巴黎分社主任,長年四處奔波的採訪生涯讓他職業倦怠,於是他決定轉換跑道,向哈佛商學院提出入學申請,沒想到竟然被接受。兩年後布若頓順利畢業,這本書就是他在哈佛兩年的學習心得。

其實布若頓這本書的書名應該是《笨蛋就讀哈佛商學院打混祕訣》,或《我念了哈佛商學院,唯一收穫是一件T恤》,因為作者布若頓顯然假設讀者都和他一樣,對商業世界一無所知,也因為布若頓雖然拿到哈佛企管碩士學位,至今依然找不到工作。

布若頓在書中老實承認,他的數學很糟,也不會使用「Microsoft Excel」軟體;當初他之所以想進哈佛商學院,只是因為他去訪問一位企業大亨,那裡的工作環境讓他非常羨慕,立志要「有為者亦若是」,而哈佛商學院是他實現志向的捷徑。

在某種程度上,哈佛商學院並沒有讓布若頓失望。這裡聚集了野心勃勃的年輕人,迫不及待要在企業界闖天下,也有不少名師教導這些年輕人如何實現其野心,甚至一些商業鉅子如「股神」巴菲特偶爾也會來講堂客串,指點學生如何賺到令人咋舌的財富。

根據布若頓自己的敘述,他顯然是個「大混咖」,哈佛商學院的一些必修課程,包括會計和行銷等等,他都不甚了了,卻都能矇混過關。暑假期間當別的學生都在華爾街一些大公司實習時,布若頓一個實習工作都找不到,結果花了三個月時間窩在哈佛圖書館寫小說。

儘管如此,布若頓還是畢業了,也拿到哈佛商學院企管碩士的學位。如今他的同學都在大企業找到工作,只有布若頓到現在還是失業,問題出在他希望能找到以下這種工作:「高獲利企業提供高薪低壓力的職缺,應徵者必須是具有十年新聞採訪經驗的哈佛企管碩士,不需要商業專長,但須具備古希臘領域的知識」。

這樣的工作布若頓大概找一輩子也找不到,所以他只有繼續失業。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7/13/2008

周日信函


ME:

平常或者週末就是這樣過日子
很無聊
真的很無聊
我們找到的人也都是這樣缺乏活力
我自己也被迫失去一切活力了

我無法當啦啦隊
連自己都沒辦法振作
我不想這樣活下去

不是你的錯
我只是在說我自己

我也不想再研究了
不想繼續依賴諮商來生活
你不必替我費心翻譯找資料
我不想要你這部份的付出價值,讓我負擔很重

至於你要過得怎樣
那是你的課題


我知道你的高尚智慧就是反駁我
或許那才是你我共同生存的意義



YOU:

無聊、不開心、不滿足、不幸福、沒有成就感、沒有方向、不自由、沒有人愛、沒有人可以愛、原有的心病還在鬧、、、我不知道真正因素包括哪幾項。

我一直盡量讓自己與工作分離,這應是不得已的作法,我也希望工作中結識朋友獲得開心,然而事與願違,我退而求其次,工作成就本身有其可以評估的客觀指標,這包括我以前教書時很單純的六年。回到我自己的心靈需求,我想被愛與被關懷是最根本的需求,這些勉強不得,因為操在他人手裡。像母親一輩子對我的愛,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擁有,有時要拒絕都還不行。

我雖然身不由己,但我一樣知道什麼是「無聊」的感覺,有時很無聊找HE一起打發時間,雖然結果一樣「無聊」,但兩人一起喊人生真無聊,其中卻有幾許樂趣。我選擇與妳共度生活,不過希望在「無聊」人生中還能感受一些心靈上的滿足,選擇妳是我人生的賭注。

跟妳一起時話不多,真的是妳比我更需要講話,我不是鈍或沒思考,我只是不是十項全能的「神」,不管妳怎樣嫌我,在我心中妳的寶貝女王地位一樣穩穩地安在很深的基地裡,妳想人生可以有幾個春天?我的理想是,找對人、想的開,每天都要給它度春天。



ME:

知道你應該是花了一些力氣寫這封信
看來所有的你都與我極端不同,你所有忍受的享受的都與我相反
你心裡所渴求的一點點都不是我想作到的

例如全然無私的愛與關懷
例如極端無聊無法動彈之下的無聊分享

我只想說我腦中無親人無朋友,我只想要逃離現場,到沒有人的地方,看看不是人的東西
那才是我忍無可忍時還可以忍受的東西
只是剛好與你相反
你就是要親友,來讓你忍無可忍,並且無聊陪伴

總之,你不是看不膩的風景,你也不是善於共處的石頭,你是個會移動會生氣會討厭的軟體動物
我可不是常常會喜歡這樣
除非過得了今日,又混過了明日,直到下一周,下個月與下一個年頭
就是無窮盡的忍耐而已
你得忍受我,我也得忍受你
因此,尤其是在假日裡,你我完全不能與你我相處與了解你我,或者讓你我開心

最後
你已經走到這裡
你該看看致命人脈這部電影
哈佛法學優等生想要沾染名氣與證明自己
直到中年眼看事業與健康、愛情失敗,但是人生的巔峰就是靠這樣威脅、相互箝制達到的
而且再也衝不過去
那是用命換來的報導與名氣
以至於沒有留下一點命來享受剩餘的鄉村與穀倉



YOU:
「你不是看不膩的風景,你也不是善於共處的石頭,你是個會移動會生氣會討厭的軟體動物」 這句話寫得很生動,可以用在很多人身上。我的墓碑或許可以比較接近妳看不膩可以善於共處的對象。

勸妳別老拿我大妳十歲來消遣我,我本來就不喜歡名,這妳應該非常清楚,妳還因此常指著我說膽小,我的命要換的不是這東西,我要的是感動、滿足、與心甘情願。

我也喜歡你寫的「以至於沒有留下一點命來享受剩餘的鄉村與穀倉」這句話,很深刻。親愛的,妳放心,終有一天我會歸於塵土,永遠鄉村穀倉生活在一起。這是真的,我一點也不會懷疑。親愛的,妳大概一直沒看到我未來的歸屬,要在我還可以對話時問清楚,不然到時妳會找不到我魂歸何處。


未完.....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7/06/2008

拍賣人生 澳男千萬成交

我也很想賣掉過去的人生,但是財產理不清楚,也不大肯定是否要揮別過去。

以下新聞:
拍賣人生 澳男千萬成交
2008-06-30 中國時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廿三日外電報導】  

移民澳洲的英國男子伊恩.厄雪(Ian Usher)為了擺脫婚變的傷痛,廿一日中午開始在eBay拍賣網站上拍賣自己的人生,據他廿九日宣布,包括其住宅和工作等「套裝人生」拍賣品已經以卅九萬澳幣(逾一千一百萬台幣)售出。

 這項拍賣底標萬一澳幣,為期一周,得標者可獲得的有形資產,包括厄雪位於澳洲西部伯斯市郊韋爾拉德一棟有三間臥房的住宅、一部十九年歷史的馬自達九二九轎車、一部一九八六年分的摩托車與一輛水上摩托車等,另外得標者還可接收厄雪的朋友圈子,以及承接他的地毯推銷員工作。

 厄雪表示,光是他那棟近乎全新的住宅就價值四十二萬澳幣(還需扣去貸款),而屋內的電器用品也耗費了他數千澳幣。對於記者詢問他對此次拍賣出手價的看法,厄雪答稱:「這畢竟是拍賣,而且我認為最後價錢有些走高。」

 現年四十四歲的厄雪六年前從英格蘭約克夏郡移民到伯斯,並與妻子共築夢寐以求的房子,但去年兩人離異後,屋內訂製的地毯、浴缸等一切都讓他睹物思人,想起兩人在一塊的甜蜜時光。今年三月他在部落格宣告要在eBay網拍賣他的人生,揮別過去,重新開始新生活。

 厄雪曾在一家地毯店當過業務員。那家地毯店老板已同意,無論是誰得標,都會獲聘為助理,初期試用兩個星期,並有機會獲得終生聘用。厄雪的朋友也願意試著和得標的幸運兒做朋友。

 此外,厄雪的鞋子、衣服,還有他向兄弟借穿卻忘記歸還的一件羊毛大衣與一件航海夾克也歸買家所有。厄雪喜歡的一九八○年代搖滾及一九九○年代獨立音樂人製作的若干CD和美國熱門劇集《黑道家族》六季的DVD也都要一併交出。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7/04/2008

衰事連連 強人也憂鬱 真的發生了

我不認識白文正,但是寶來證券人盡皆知,最早的網路下單,讓人躍躍欲試,過去林林總總的新聞總是風光的。

只有這一次,又是一件被週刊新聞逼死的案例,不一樣的故事,但都是成熟的人,只要一被污染,難逃心中的種種回顧譴責與痛苦,憂鬱這一關難過,或許只想終結這一切吧!又是一個遺憾的人生!

今日已經證實故事的主人翁跳海自殺。

衰事連連 強人也憂鬱
2008-07-04 中國時報 【王宗彤、江睿智/人物側寫】  

昨日下午寶來證「白文正失蹤」的重大訊息,的確也驚動了整個市場。大家都疑惑,向來是證券界的強人、傳奇的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也受不了接連名譽的打擊,選擇先逃避。

 其實,白文正這次失蹤,其來有自。他身邊的幕僚不諱言,從五月初公司被搜索開始至今,快要兩個月了,這兩個月來的打擊,「白總的確是不只一次說了做生意做到這樣被誤會,的確很灰心,不如死了算了。」

 「也就是從五月初公司被搜索後,白總的精神狀況,就有很大的影響,越來越不能控制,常常都覺得別人對他指指點點,好像他對不起公司。直到本周三周刊影射他買學位之說的報導出來,他更是激動到無法控制。」幕僚回想,其間,六月初與六月中,白文正還出席過兩次公開活動,當時他答應主辦單位會出席,身邊的幕僚都嚇了一跳,「以為白總已經漸漸走出傷痛」,沒想到,也只是強顏歡笑。

 與白文正交情頗深的資深圈內人士表示,的確是最近的負面報導,讓他情緒受影響,「可見男人是很脆弱的。」

 一位白文正友人就透露,這次媒體影射白文正在交大榮譽博士學位事件,對他的打擊更甚於日前寶來掏空案的調查。友人說,白文正向來視名譽為第一性命,對白文正來說,掏空案可以在法庭上講清楚,但買學位對他是人格傷害,媒體對他未審已先判。

 這位熟悉白文正人士說,這兩天白文正情緒顯然不穩定。以前白文正意氣風發,典型的商場強人。但近來遭檢調調查寶來掏空案,還以二千萬元鉅額交保。這兩天媒體又暗指白文正在交大榮譽博士學位是買來的。儘管友人向白文正分析,媒體及其幕後者目標是在張俊彥,但白文正認為這是對他人格的汙辱,更加深對他的打擊。

 白文正白手起家,相當好學。在林務局上班的父親中年過世,靠著在工務局當工友的母親一手帶大家中好幾個兄弟姐妹。白文正苦學,一邊讀書,一邊在萬華當送報生,最後只念到台北商專;服完兵役進入社會,也是從業務員開始。

 創業後,寶來首創網路下單、ETF,在業界引領風騷。白文正對「金融工程」也很自豪,取得交大榮譽博士學位,他曾說:實至名歸。這次被影射買學位,當然感覺嚴重受辱。
 但這也是史上第一遭,董事長失蹤,全國協尋,恐怕連白文正自己也沒想到會走到這一步吧。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7/02/2008

專科社會工作師分科及甄審辦法草案座談會


2008/7/2
專科社會工作師分科及甄審辦法草案座談會
記錄者: 耿淑楣 社工師(中華民國輔助科技促進職業重建協會執行長)

主席黃宏謨(內政部社會司專門委員兼中部辦公室社政副主任)問候大家之後,首先由台大社工室提出疑問[專科社工師的甄審必要條件明列出六個月或者一百小時的督導或學科證明文件],在實務上根本達不到。

之後,呂寶靜教授先說明:
關於本座談的修法起源、背景說明,之前的共識[甄審辦法]可以慢一點實施,社工師既然已經入法了,還是乾脆要廢法?讓大家公評。

主席黃宏謨專委:
社工師法的討論屢次功敗垂成,經過與臺灣社工專協溝通過後的想法,的確會引起執行面的問題。尤其是關於第十條(此會議以內政部版本為準)甄審三款必要條件。

新竹縣政府提問:
關於第三條專科社工師的分科問題,舉例:負責[馬上關懷、大溫暖]的社工是否也算在婦女、家庭、兒童、青少年的範圍?那麼,這麼廣大的範圍考試要如何準備呢?

楊老師提問;
請問有關專科社工師的訓練組織認定基準之[中央主管機關]是指甚麼單位?
關於[養成訓練]是實務訓練而非學校教育養成訓練?

呂寶靜教授回答:
有關[分科]問題,曾找過一些專家委員談過,兒童‘青少年’婦女‘家庭等綜合性業務,未來在人力調派比較容易,範圍更廣一點有這個好處[人員調配比較容易]。
舉例:擔任老人機構的督導工作要接受哪些訓練與經歷?目前統計正式領有一千二百張社工師執照,裡頭大約只有五十人可有條件可以擔任[專業分科]的內容,至於大家關心的是[專科社工師要考甚麼?]若是專精一點的話,可以參考美國的方式,只分為兩大類[貧窮社會工作、個案管理社會工作]。

翁慧真(社工師聯合會理事)答覆:
聯合會曾經舉辦[焦點座談]調查兒少與家庭、婦女是否併成一科,結論是大家站在此基點上可以共同發展,資源可以共用,互相砥礪,只要是這領域夠成熟的社會工作師應可以涵蓋這些領域。

莫藜藜教授 回覆:
第三條此條文[分科]是收集國內外資料,研究分科的不同層面,關於此分科問題,在護理師的討論已有很多年,最後只分[內科、外科],無法太細,現在社工師也是卡在兩個主要原因,一‘社工師不夠多、二’不夠壯大,必須要細細考慮不只是理想而已。
例如[附表一],其中的[訓練組織]很多機構就很難達成,若所有社工師屆時如能願意[共體時艱]可以一起訓練與共擔責任,我個人是非常感謝。

主席黃宏謨專委:
剛剛有人問到[中央主管機關]應該是指內政部,其他單位也都有各自的目的主管機關,關於如何分科?我發覺[社區]也是很重要的一塊,到底是[以對象還是區域]來分?這是兩難。

社工師公會張如杏理事長發言:
我們贊成[以細項來分科,可以互相督導],但是似乎可行性不高,針對內政部版本的第三章[甄審作業],將來有組織的人來考?證照不足如何來考?一百小時領有證書者都認為[繼續教育]是必要的,但無任何領域可以做得到,醫療社工也沒有,而且都以專業課程為主,例如:[安寧照顧]。是否[社會工作]課程名稱限制可以拿掉?關於專科社工師甄審要求實務經驗滿五年與督導資格者必須有專科社工師實務經驗要滿三年此項,難道三年要來管五年?

殘障聯盟發言:(滕西華代表)
1.[分科]若以服務比與對象比來細分,永遠分不完,例如:身心障礙可分十六個類別,每一種都不同,不如以[男女]性別來分兩大類、或者以[老人與身心障礙]為一類,到底臨床上是否要分得這麼細?這樣的發展明顯有問題。
舉例來說:醫院的醫師都是以工作年資來評定應考資格,而且訓練是非常驚人的,社工師如比照辦理,在動機上、臨床上似乎過於嚴苛,不太有意義,可能到時候沒有人參加,因為根本沒加薪等吸引因素。
2.關於[筆試、口試]不及格?描述有問題。
3.第十五條,關於[馬祖..]是否要改為[連江]?
4.在附表一的[資格]:可否包含[區域教學機構]?

主席黃宏謨專委:
1.關於[督導]要六個月訓練,可請老師說明。
2.繼續教育課程內容,需設定為社會工作範圍,且必須先跟內政部委託單位申請審查符合之後,未來委託單位並作實地查核的工作,才可以給積點,可以跨三個專技人員。
3.第十五條限定相同學科者。
4.參加專科社工師甄審要實務工作滿五年+可認定督導之資格為(專科社工師實務工作滿三年)=八年才能拿到督導資格。

呂寶靜教授回覆;
因為我們知道中央機關並不一定會評鑑每個單位,且通常會[委外]辦理,以後,不管[甲等或優等機構]只要有一張[專科社工師]執照,就可以督導八位社工沒問題,至於督導的課程要上一百小時再考試,沒包括送到教學醫院受訓。

莫藜藜教授回覆:
1.其實這項討論的[創傷]已久,尤其是專科社工師跟其他專科相比不能太差。勢必在督導資格通過後再行檢驗。
2.但對於[訓練機構]也不能太過嚴苛,區域教學醫院評鑑認定皆以醫師為主,也不是針對社工師,教學醫院比較特別,社工部門應可以接受專科訓練。

主席黃宏謨專委:
老師所提到[過去經歷創傷]這個歷史淵源,例如[心理諮商],社工師是否可以扮演這個角色?因為一直無法說服心理師他們,所以社工師不得不退出心理諮商領域,無論是[學歷條件與在職經驗],競爭上都有疑問,以至於在職場上無法發揮這一項。

苗栗縣代表發言:
1.此法對於管理基層工作人員的管理工作不知要如何回應,[甄審]這項是否可排除?例如[家暴]這項重要且基層的工作以後就沒有人可以擔任,一定會面臨困境。
2.原來高考專技任職公務體系一年有七十小時的教育訓練認定,跟社工師法繼續教育時數是否有衝突?若社工師轉任社會行政體系者,在職稱與分科上將更為困難模糊。

主席黃宏謨專委:
社工師與專科社工師是不同的,專科社工師當然必須接受規範。

林惠芳:
此法案必要看[務實]的條件,這些歲月以來可想像所有參與修法的委員都非常辛苦,以我自己的工作領域來說,我所提出看法是[社工師從專科行專精之實,屬於個人對執業領域的認同,並沒有比較了不起],[社工師法]剛通過十年,比較困難的是環境不足,例如身心障礙的社工領域,實務上有極大落差,負擔業務的門檻可以等到社工師人數夠多時就可,例如,學校教育裡還不夠重視[身心障礙是選修不是必修],[機構不可能另外聘請督導(委外),因為,無法說服決策單位是否願意負擔這項負擔,這條路未來可能過了十年或二十年也沒有出現專科,變得沒有意義。]

親愛 社工師事務所:
1.想想,將來專科社工師要做甚麼?有市場嗎?未來是否有規劃?自己的事務所是哪一類?是否都可以考?還是怎樣?事務所跟機構不一樣,只要可以接案的都可以做,例如[老人、心理治療…等等.]。或許老人工作可以分為[家內][家外],以[場域]來分比較好,目前修法拿到社工師執照要滿五年才可以開業,未來事務所是否可承攬專科社工師這些業務?,外聘[督導]的話,一個月多少小時?
2.標準不一,例如:兒童局補助辦法有規定社工師可以加一千元的薪水,BOT單位都沒有這個問題。政府雖肯定事務所奉獻,事務所卻被認定是私人單位不加薪,標準不同。

呂寶靜教授 回覆:
1.在[歷史創傷上]個人努力倡導社工師可以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但是[心理師學歷務必碩士以上、諮商倫理可以洋洋灑灑寫出幾百條],所以心理諮商師對社工師養成教育不信任,他們說[沒有修法成功之前都無法談,也不必談],美國的社工師學歷也都要碩士以上,真是恨鐵不成鋼啊,當然,如果社工師只要有工作資歷不需要經過督導也可以考,可能對單獨在小機構的社工員會比較好。
2.本來社會工作沒執照都可以做,社工師法已經夠鬆了,八六年沒有就地正法讓所有社工員升級為社工師,基本應要求四個社工就要有一位社工師,所有老人的從業者都至少要有四分之一,老師們應鼓勵這項專業的職業,不要反對學生去考,我這是[語重心長],老師們可以讓學生去考社工師讓[母數]更多一點再來談發展,但是,我在這一點上卻一再地發生受到[創傷]。

主持人:
我們認為環境夠成熟了,可以提供這個市場了,要求機構一定要雇用社工師,專科社工師也是可以要求的,拿一張證照可以加薪多個三千、五千,應該可以有配套措施,原來是希望可以先走入學校社會工作,若是要求太低的話,這些證書的取得會被人看輕。

勵馨基金會 代表發言:
1.關於心理諮商師的個案量與社工師的個案量根本無法比較,通常一比十或者一比三十都是可能的,通常自己內部都無法做到服務的專精。
2.而且考上社工師而沒去職業登記似乎也沒多大影響,也不希望社工領域變成有[階層],社工師未來不去考專精,都是有可能的,機構裡並不會反對繼續教育,但是對於機構是否有助?這些種種限制與壓力會迫使基層社工灰心想轉業,這是一種損失,可以同步改善才對,而不是讓社工員自己增加壓力,難道要鼓勵一線社工員去獨自孤軍奮鬥嗎?

政府單位的社工員 提問:
在管理上,[組織]認定基準部分,中央評鑑達到甲等即可,地方評鑑卻要達到優等,是不信任[地方]?還是[機構]有問題。

呂寶靜教授 回覆:
[階層]是處處存在的,例如[在教授的位置也是如此,但是互相尊重,其實是合理的]。大家可以邊做邊討論,比如[教育訓練增加,成本增加誰來負擔],專業上的收入不能比照建築師辦理,所以現在問題都無法解決,例如:社工員有社工師執照,反而管理者沒有社工師執照,這是很尷尬的。關於這五個小時的督導誰付錢?倘若機構、雇主、社工都窮,是否等社工師達到五千張證照再來作這些。

莫藜藜教授 回覆:
一直以來社工師法的討論很困難但未來仍然要持續,希望能發展進階,也希望越做越好。慧真與惠芳提出的,站在修課基礎上是可以的。

惠芳 回應:
我並不反對[階層],但對於小單位來說,以後會變成[不請社工師,社工師會自然消失],產生專精實力有[人力反淘汰]現況。

主持人:
期待機構給錢支持社工員進修、考試、在職訓練,都是很難的,若就業市場成熟時就一定敢去要求。早年社工人員都沒有標準,現在不管甚麼領域畢業,只要補習班畢業就可以考上,政府部門該如何協助大家呢?

臺北市社工師公會張如杏理事長:
1.北市社工師公會二三百位會員號稱最多,大家都支持繼續教育,但是沒有一家醫院可以做得到。
2.我們認為[關於全國性社工專業團體會員人數,應有該專科社工師執業人數百分之十],是最低的要求。
3.第十九條第一項[講師]以上應該也需要論著。

呂寶靜教授 回覆:
簡單地說,單位只要有一位專科社工師執照,就可以擔任督導,當然也可以外聘督導,可督導八個社工員,各位不必去想像社工師未來變成沒有人要用。
既然大家也都同意督導很重要,希望督導意涵存在,使可行性較高。只要機構去重視,來透過聯合機制達成。

翁慧真(社工師聯合會理事)答覆:
關於[累積鐘點],對實務界來說要忍耐同個機構六個月很難,如果換算成時數則可以跟著自己跑,想必全聯會未來有責任去做好這一塊,讓社會工作變成昂貴的工作,我們不得不為下一代著想。

惠芳:
一個社工員,經過八個小時訓練就可以了。社工師子法,不需要訂在這裡,重點是做不到。

主持人:
業務單位,在甄審初審的工作只是針對制度面的工作角色。

臺師大社工系潘淑滿老師提問:
我在實務面操作提出[如何取得證照?]這對中南部東部離島都陷於非常不利。

主席:
各位必須了解:法務資訊系統的人工作業程序,社工師法通過之後才可以進入實際程序,不然會一直都停留在[法案]而已。
以個人的層面來看,副座也提到,社工師去唸研究所可以是自己的意願,也不是各單位的義務,我們未來可以照樣公告[舉辦甄審]的構想,因為分科將牽連到所有連動的機制,不宜太多或太少,希望此次焦點能夠集中。

呂寶靜教授 回覆:
如二十一條所列,施行日期主管機關可保有彈性,過去我們三年五年也算不出來。

主持人:
以往施行日期依照總統公告就會施行,目前也有公布幾年內實施,但是一定要讓他上路。老師們可否給個期限,讓大家認同,期待大家都可以去考。
希望在綜合高雄舉辦的說明會之後是否可做個整合意見整理。
在[分科]的部分,老師們意見也不大一樣,比較贊成[合併]的概念。

靜宜大學代表:
看來社會工作實務狀況與專科的情形落差很大。

新竹政府:
社工師考試是否比照護理師錄取必須有一定的比率。

主持人:
未來出題方向會改變,但是,懷疑選擇題是否真的能測驗出來這些抽象概念嗎?

醫務社工協會代表發言:
1.我在收集各代表意見之後,結論:醫務與心理衛生社工分開來其實是不好的,但我只是代表少數,有時候就會處在孤軍奮戰。
2.社會工作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歷史,我個人在此的[創傷]是更大,專業的養成條件質疑,只好在臨床實務工作上做個爭取,但專科轉換上是個兩難,站在精神衛生立場可以與醫療單位保持好朋友的狀態,繼續教育的學分會[重複認定],若是取得兩份證照的人數更少,要去爭取的動機變少,對於實務工作將沒有幫助。

主持人:醫療社工與心理師是否工作場所不同?

莫藜藜教授 回覆:
1.作過這些特殊疾病的社會工作是否都算是特殊的領域?兒少、身心障礙、老人也都要加強心理諮商,未來應要好好發展,才有前途。
2.精神社工的領域要更為專精才對,我看過即使醫院待過一輩子都不一定算是專業,只能說是碰到一角而已。

呂寶靜教授:
身心障礙的朋友要出來表示意見。

惠芳:
我曾擔任老人總召,長照與身障失能是相同的,複雜性太高,從小到老都不一樣,所以社工專業尚未茁壯。

殘障聯盟發言:(滕西華代表)
[合併]?殘盟以大局來看,身障與老人要合併。


主持人:
本來社工就是甚麼都要通,分得太細,限縮工作領域,可以盡量簡化,合併之後一張證照可以跨領域服務,以往意見不多,很高興今日大家熱衷積極支持參與。
會後可以寄信來,請寫理由,可以更為具體。

散會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6/22/2008

女性三高找不到好男人??


記得中國時報頭版有一則廣告,可能要花幾十萬,刊登一個[徵婚]的啟事。
內容是:
一、徵求女性結婚對象
二、年齡45以下、無家累、家境中下
三、身材良好
四、沒有事業心
五、喜歡烹飪
六、可以旅居海外
七、喜歡旅遊
我看了,詢問一下友人對這則廣告的看法,他說[這一定是假的],因為,[他既然有錢何必登報,自然有一堆朋友會介紹,而且更為可靠]
你認為呢?

這新聞畢竟可以看到一位中年事業有成的單身男子擇偶條件,無家累、身材為優先,學歷與事業心似乎是票房毒藥,各位父母,這麼努力把女兒培養成優秀人才,該嫁給誰呢??

以下是一則網摘:
現在有很多高學歷的女性都認為自己很難找對象,女博士愁嫁成了一個笑話。
社會上也流傳著諸如“專科生是趙敏,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滅絕師太”、“世界上有三種人:男人,女人,女博士”、“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這類的調侃。

高學歷女性擇偶為什麼那麼難? 我想主要有如下原因:我想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點、耽於學業而誤了成家。 看看我們身邊的高學歷女性, 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畢業已然二十三四歲了;要是再往上讀,碩士畢業二十六七;等到博士畢業,那也就直奔三十而去了。

而且,高學歷的女性一般都積極進取,從她們對知識的追求也能略見一斑。 等熬到博士畢業,同齡的女性早已戀愛結婚,成為孩子他媽了。 而自己呢,戴上一頂碩士博士的高帽子,收穫了學業上的成就,但由於一心顧著學習,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戀愛,一不小心,戀愛的黃金季節已經過了。

有一位剛大學畢業的女孩找到我購買我們的愛情獵頭服務,說要盡快把自己嫁出去。 因為“現在是我可以挑別人,再過兩年就是人家挑我了。我一定要在25歲以前把自己嫁出去!”這話裡好像女人一旦過了26歲就沒人要一樣。

但你又不能不承認,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擇偶的範圍和可選擇的空間確實越來越小。 青春不常在,抓緊談戀愛! 緣分這東西很難遇卻可求,千萬不要等。 一不小心,白了少年頭,錯過了就錯過了,遇見了才是遇見了。

有不少高學歷女性非常有事業心,常常覺得學業和事業尚未成就,而且沒有物質基礎、事業基礎空談愛情是年華虛度,但是愛情這東西,千萬不等到萬事俱備了再動手,一不小心就後悔晚了。

高學歷女性談戀愛晚,結婚晚,也不完全出於主觀選擇,很多時候也是一種無奈。 她們通常是同年齡人群中的佼佼者,從小到大生活中學習中受到老師家長社會的更多關注,智商較高而情商偏低,每天的時間都基本用在學習上了,生活相對單一,平常接觸的人少,再加上參加活動不夠積極,交友範圍狹窄,只能自己為自己的感情生活干著急。 加之內在的優越感,沒有跟上一般談婚論嫁的節奏,因而錯過了最佳的婚戀年齡。

第二點、傳統的婚戀家庭觀念對高學歷女性的排斥。 一位世紀佳緣的女會員描寫她在美國華人間的見聞和婚姻感慨。 她寫道:中國男人不能容忍一個女人跟他平起平坐。 一個女人稍有能力,便被大家譏為“女強人”。 女強人是什麼人? 那是大家都敬而遠之的“另類”。

女強人使男人強烈地感受到威脅,中國男人需要在女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堅強有力,需要受到女人的仰視,因此這女人必須比他卑微。 一位中國女博士向一位本科畢業的男同胞示好,惹得這位“高攀不起”的男同胞落慌而逃。

這位在美國一間公司當小白領的男同胞,更偏愛返回中國大陸喜滋滋地“面試”數十位,包括五星級酒店前台接待小姐在內的一大群年少美女。 中國男人在他們強盛的高峰時刻,期盼得到女人的崇拜;中國男人在他們失敗的低潮時刻,則期盼女人的撫慰一一個中國男人要找的,實際上是他母親的翻版,一個愛他的女性,一個崇拜他的女性,一個能滿足他的女性,而不是一個他愛的女性。

這樣的言辭不免有些偏激,但是這種現象放之過去現在,傳統觀念的婚戀擇偶的影響一直存在。

幾十年前,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藉用方鴻漸父親之口道出了這種關於婚姻的“理論”:“女人念了幾句書最難駕馭。男人非比她高一層,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學畢業生才娶中學女生,留學生娶大學女生。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她,否則男人至少是雙料博士。” 在傳統觀念裡,男人是一個家庭的支柱,男高女低天經地義。

所以男人們通常不娶所謂的“女強人”,你要讓一個男人娶一個比自己學歷高、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妻子,那簡直是駁了他的面子,要了他的性命,死也不能;反過來,一個女人也很難接受一個男人學歷不如自己,收入不如自己、社會地位比自己低,即便是自己可以接受,也常常會收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阻力。 於是乎“我看上的名花有主,看上我的慘不忍睹”。
....................

歸根結底,不是她們太優秀,也不是她們不夠溫柔不夠好,是懂得欣賞這種美麗的男人太少了。 男人們啊,什麼時候你們才能更懂得女人,更懂得如何去欣賞女人呢?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 科學找到根據

有一天在廁所看到這篇新聞,心頭一震,居然有人做這個實驗,把[諺語]驗證一下,大家以為約定俗成的想法,有點像是不成文的歪理,總算獲得證實。

因為我也是個中一員,自己曾經愛上的就是個壞男人,集合性感、行動快速、主觀、自私、即時行樂的特質,就像「黑暗三性格」(dark triad):自我中心(自戀者)、熱愛冒險刺激且心狠手辣(心理變態者)、善於撒謊喜將人玩弄於股掌(權謀者)。並且[臉皮厚、自我中心、善於撒謊,的確切中女人要害;一旦對女性對象出手,鮮少有人招架得住。],當初,差點就要繁衍下一代了。

這段感情讓我刻骨銘心,也讓我知道教育下一代的觀念要更新了,父母們應有自知之明,如果你還是堅持孩子表現以上的特質需要嚴懲,只有[忠厚老實、知書達禮、理讓紳士]之道才是唯一的話,男子長大之後[人際關係]必會處處挫折、人生遭逢失敗不是偶然。

至於要真的壞還是有彈性的性格,那就真是智慧了。以下新聞參考;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 科學找到根據

2008-06-20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十九日外電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印證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句「名言」。雖然許多女性對此嗤之以鼻,但壞男人的特質:臉皮厚、自我中心、善於撒謊,的確切中女人要害;一旦對女性對象出手,鮮少有人招架得住。  

007情報員詹姆士.龐德不僅是銀幕性感偶像,也是壞男人的代表人物,兼具心理學所謂的「黑暗三性格」(dark triad):自我中心(自戀者)、熱愛冒險刺激且心狠手辣(心理變態者)、善於撒謊喜將人玩弄於股掌(權謀者)。  

乍看之下,正常人應該對這些「壞胚子」避之唯恐不及,但多數女性卻將之和「男人味」、「陽剛」畫上等號,深信他們比一般好男人更可能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因此喜歡浪漫刺激或一心想懷孕的的女性,前仆後繼想和這種壞男人發生關係。而壞男人處處留情、到處播種的結果,雖欠了一堆感情債,但也讓基因代代相傳,較有機會有更多後代。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大規模研究由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強納森教授主持。他說,詹姆士.龐德個性雖有缺陷,卻是十足的「女性殺手」。他說:「龐德難相處,性格外向,喜歡嘗鮮,殺人不眨眼,也愛獵豔。」  

他主持的研究針對兩百名大學生的三種壞男人特質做了深入人格測驗。結果顯示,黑暗性格分數越高的男子,女人緣越好,且偏愛短暫的露水關係。該研究刊於最新一期《新科學家》周刊。  

伊利諾州布拉德雷大學進行的另一個研究,對象擴及五十七國、三萬五千人,也發現壞男人較能贏得女性青睞。研究主持人史密特教授說:「黑暗性格分數越高的男人,越會逢場作戲、短暫談愛,放諸四海皆然,不受文化或國家限制。」  

強納森說,壞男人被社會冠上各種負面字眼,理應自社會絕種或成為弱勢,但因性伴侶多,所以能繼續傳遞香火與基因。「若干證據顯示,這三種人格可能是一種求生存的進化策略。」  

不過好男人也不要絕望。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布魯爾說,儘管女性喜歡耍壞耍狠的男子,但論及婚嫁,首選對象還是愛她的好男人

......................................................................................
哈,這個結語酷吧,還是回歸社會價值主流。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6/21/2008

可愛的孩子 與 玫瑰花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6/19/2008

The Prince Of Tides 潮浪王子的秘密


你可曾有過手足之間的秘密?或者共同建立的美好回憶?一起爬樹或者一起跳水?那些童年的行為其實是有意義的,那是一種象徵,只有你知我知可以維持一輩子的手足之情.....第一次在圖書館把電影看過一遍又一遍。推薦您值得看的好片!!

前景:

海灘邊的木造房子,三個可愛的女兒與一對標準的父母,看起來是個幸福的家庭,從一通老媽打來的電話才打破表面的歡樂,讓原本一直存在的問題浮現而且擴大。

夫妻也可以當最好的朋友:

一個普通家庭要維繫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坦白與真愛,男主角的夫妻關係其實是OK的,只是親密關係慢慢變淡,隨著妹妹自殺、男主角需要出遠門,反而把問題清楚的呈現,但是此時夫妻兩人關係還是好的,在遠距電話中太太坦白說出外遇,開始可以把丈夫當作最好的朋友來對待。只要是朋友,至少是朋友,夫妻其實就有救了。

控制的節奏:

家庭關係中,最熟悉的相處方式,其實是[控制]。

以前以為[失控]是不好的,現在更了解[控制的行為]其實有待商榷。


在這個潮浪王子電影中,男主角的媽媽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孩子的眼中充滿孺慕之情的才華與智慧,父母所示範的夫妻相處卻只能處在最低的需求中,直到發生一次意外[三個越獄的歹徒入侵與性侵害],媽媽都無法求助於丈夫,也無法說出去,與孩子一一相約[守住這個秘密直到永遠],並且運用技巧[把孩子一一叫進去房裡,製造唯一寵愛的假像],這就是[控制]。

控制並非是毒藥,而且無所不在,它可以形成秩序與規則,除非過於不當,才是問題。

反抗控制的伎倆:

這個媽媽不斷地壓抑孩子的恐懼心理,威脅要保守秘密,以致孩子們帶著創傷情緒一直無法健康平復,其中,只有一個孩子找尋其他方式[出軌],比如:匿名、寫文章、寫詩、偽裝自己是集中營裡倖存的猶太人,種種的故事,目的是要[媽媽看不懂],以便脫離媽媽的控制。
The Prince Of Tides就是男主角的妹妹所寫的記憶傳記,記錄一家人的親情與事件,包括[每當父母吵架,孩子們就一起跑出去跳入海裡,摒息停止呼吸以求暫時脫離分裂的危機],這樣的儀式也是一種秘密形成的默契,把恐懼瞬間轉換成表面的歡樂,在海中將手足連結在一起,相互支持。
然而[自殺]則是另一類可以逃離這個殘酷世界的方法。

專業倫理議題:

很多人說[本片牽涉到諮商師的倫理議題],如果您仔細地看完電影,您將會發現導演已經把問題合理化的發展,這個諮商師其實是專業、敏感、認真、負責,只是自己家裡丈夫、孩子們都有著相處、青少年、、等家庭問題,諮商師也是[人]啊!其實她一直控制自己的言行,直到男主角不甘受辱,很機制率性地--拿著心理師音樂家丈夫的名琴[威脅]要求道歉這一招,才讓心理師心悅誠服,願意承認自己婚姻早已經嚴重失去尊嚴,也才[選擇]自行投懷送抱,清楚認知[面對婚姻變質的勇氣]。(這是個重要關鍵)
我們都知道,人們要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也很少,尤其是[律己甚嚴]的心理師,這電影只能說是特殊案例,不能以偏蓋全。

法律規定:

況且,專業倫理已經明文規定,[不能與個案有任何諮商以外的關係],例如:交易、、,因此,要為孩子找教練,必須務必避開[個案]或者個案的親人。

電影的記憶:

如果問我,整個電影最深刻的是甚麼,我想是芭芭拉史翠珊的形象,心理諮商師的裝扮,看起來如模特兒一般知性美麗,兼具外表與內涵的心理師,對於情感轉移與反轉移也是人性。

這個片子正好凸顯出[心理諮商師]的重要性,[自殺]這麼嚴重的事件似乎常常是無解的,自殺雖然是個解決問題的手段與方法,也是個最後通牒,迫使家人面對[家庭問題]進而解決之,達到真愛家庭的目的。

保密的壞處:

[保密到家]的保密冠軍者沒想到竟然會影響一生,人們該不該保密?[家醜]真有那麼嚴重嗎?

男主角是個美式足球教練也是個英文老師,健康瀟灑、熱愛孩子,原以為可以這樣保密下去,沒想到自己雙胞胎妹妹的自殺事件,讓老媽煩惱也讓自己迷惑,婚姻慢慢出現問題。

記得The Prince Of Tides在1992年上映,當時的我對於影片的床戲、調情的鏡頭非常難忘,反而對於片中的秘密為何,並不那麼在乎。如今生命的厚度讓我重新看這個世界,影片的鋪陳與深刻也被看了出來。

也難怪自導自演的才女芭芭拉史翠珊在當年的奧斯卡很熱門。這樣的心理戲需要更為細膩的表現內心的感受。

結語:

其中,中年的際遇如同[麥迪遜之橋]的激情,似乎找到一輩子難得的真愛,並且在[試用]過後,滿意難以退貨(這是男女主角上床過後的使用心得^_^),她們曾經猶豫是否要從失敗的婚姻[中途下車]臨時配對,不過,男主角對家庭與孩子的念念不忘,註定回歸家庭。 (這個結局值得都會男女警惕吧!)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成見 畫地自限 改變 參考資料

最近一直在探索[自己為何改變]的想法,似乎看到巨大影響,只是內涵曖昧不明。
與這本書所提到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此很喜悅地分享給大家!!
(感謝這是個言論與思想極端自由的時代,否則在古代指鹿為馬的極權統治中,想要改變一定是天方夜譚)

前言:
胡賽爾試圖去除所有的成見、偏見,以不帶判斷的方式描述現象,以探究現象的本質,立意良好,但到他的學生海德格卻說出「任何描述都不可能沒有判斷」之語,令我有點感嘆,卻又不得不承認海德格的話符合現實經驗,在試圖客觀描述經驗之時,如果願意抱持檢視觀察者既有的判斷(成見)、並予以去除的立場時,越細膩深入探究就發現越多既定的成見。但我認為,這個「發現成見、偏見」的過程可能就是哲學真理之所在。

以下介紹一本好書:

Changing Minds──改變想法的藝術
Changing Min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hanging Our Own and Other People,s Minds
作者:霍華德.嘉納
出版日期:2006 年07 月 20 日

怎樣會讓你改變想法?

  想想你曾經怎麼鼓起如簧之舌,想改變別人對於某個關鍵事物的想法?你想說服選民投票的傾向、說服顧客對某個品牌的看法、說服老婆對裝潢的品味、說服孩子對功課的態度。雖然你使出渾身解數,但結果依舊可能無法成功。這麼常見、這麼常做的努力,為什麼如此奧秘難解?人怎麼會固執成見?究竟怎樣才能改變想法?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

  1983年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目前為哈佛教育研究所的認知與教育學教授,並擔任哈佛大學「零點計畫」(Project Zero)資深主任。他曾獲麥克阿瑟研究獎助(MacArthur Fellowship),並榮獲20個榮譽學位,著有20餘本著作。

請注意,經由反覆練習而產生逐漸的轉變同樣也代表想法的轉變,只是因為較平常不足為奇

我想要探索的想法改變:「我不想要如嚴師啟發的故事這類的解釋,也不要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名著,或是苦讀之後得到的天啟,或是大徹大悟的想法:我要的是想法改變的每一個步驟,包括它枝枝節節蕪雜繁亂的過程,以及依附其上迎風搖曳多彩多姿的智慧波濤。」

「改變想法」定義為有自覺的過程,指的是由可以辨識的各種力量運作的結果(而非經過巧妙的操弄)。我研究了以直接而清楚的方式促成想法改變的媒介,並以政壇領袖[如1980年代改變英國政策方向的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企業領導人[如1990年代旋乾轉坤的英國石油公司執行長布朗恩(John Browne)]、改變科學家(以及一般人)對人類起源觀念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和因為自己想法改變,而撼動1950年代初期美國政壇大勢的美國共產黨員間諜錢伯斯(Whittaker Chambers),以及較沒有那麼知名的學校老師、家庭成員、專業同僚、心理治療師,或是情人等等。

想法誠然很難改變,但人生中有許多作為,卻正是在改變想法──比如說服同事用新方法進行某個工作,或是去除我們自己的某些偏見,有些人甚至從事的就是改變他人想法的工作:比如心理醫師試圖扭轉病患對自己的看法、教導學生用新方法思考常見題目的老師、說服消費者更換使用品牌的業務員或廣告商。領袖──不論是國家、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天生就要改變他人的想法。因此,若我們不把改變想法的現象視為當然,而能深入了解這個教人著迷的謎團,探索由一個固執的心念轉變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就能由其中獲益。


所謂的「改變想法」,指的是「關係重大」的意向變化。就一般的定義而言,人在清醒時,想法無時無刻不在改變,甚至在打嗑睡或熟睡時亦然。即使我們年華老去,想法依然時時刻刻在改變,只是不是依照我們所想要的方向進行而已。

心理學的背景

一個世紀以前,心理學初萌芽之際,學者極端仰賴自述(內省),毫不猶豫地大談想法、觀念、印象、意識狀態,甚至心智。不幸的是,人類對於自己的心理生活,觀察未必正確。因此新一代的心理學者對這種如貝克般過度依賴個人經驗的報告產生反動,把這門方興未艾的新學問中,所有和心理現象相關的個人證詞式的敘述全都刪除,而以可以觀察到的行為──可以客觀看到、記錄且量化的行為舉止,為獨一無二的重點。這種作法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盛行了半世紀,稱為「行為主義」。其教義(及限制)可用一個老笑話來形容:兩名行為學者行完魚水之歡後,其中一個對另一個說:「我觀察得出,你可舒服了,但告訴我,我覺得怎麼樣?」


心理表徵:80/20法則
二十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者帕列托(Vilifredo Pareto)提出了80/20法則,根據柯克(Richard Koch)在《80/20法則》一書中的解釋,所謂的80/20法則,指的是:人往往只要花小部分的力氣,比如20%的努力,就能得到大部分的收穫,比如80%的目標。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力氣用在何處,並且對於突然讓目標觸手可即(或不可即)的關鍵點保持高度警覺。如此說來,人應該避開本能的誘惑,不要把力氣平均分配在任務、問題、計畫或嗜好的每一部分,也不該對每一個員工、朋友或甚至每一件憂心的事物,報以同樣的注意力

故事是敘述在一段時間內發展的事件,至少要有一個主要的角色(或主角)、針對某個目標進行的活動、危機、解決辦法(或至少要試圖解決的辦法)(在貝克談論改變想法的文章裡,他講了兩個極短的故事──男人和鞋,以及作者和他想像中的公寓)。人愛聽故事,也是天生的說故事能手。

發生改變想法這個過程的六個領域或場所:

一、在不同組成的團體或各種不同團體(如全國人民)中,所發生的重大改變。

二、在相同組成的團體或同一團體(如一個企業或大學)中,所發生的重大改變。

三、經由藝術、科學或學術作品(如馬克斯或佛洛伊德的著作、達爾文或愛因斯坦的理論,或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或畢卡索的藝術作品)等所造成的改變。

四、如學校或訓練講座等正式教學環境所帶來的改變。

五、兩個人或如家人等少數親密的人之間所作的改變。

六、個人內心中的改變,如貝克對是否更換新家具所作的思量。


mind的內容:想法、觀念、故事、理論、技巧

還有哪些其他的因素,可能會使個人改變自己的觀點,轉而採取新的想法──比如在生活的各層面放棄50/50法則,而改採80/20法則?它們是否和說服貝克不用挖土機和堆高機來裝潢公寓同樣的因素?我已經找出可能影響這些及所有改變想法例子中的七個因素──有時稱之為改變想法的七個方法,這七個方法素恰巧全都以英文字母re為開頭。

邏輯思維(Reason)
在和信念相關的想法中,邏輯思維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對自視受過教育者影響尤深。這種以理性為主的觀點包含了辨識相關因素、權衡每一個因素的得失、再作整體的評估。邏輯思維可能包括純邏輯、援用比喻、或者創造分類。受邏輯思維主導的人在頭一次聽說80/20法則時,會試圖找出所有相關的思緒,作適度的衡量:這樣的過程可協助他決定:是否該在所有的事務上都採取80/20法則,或者只把它運用在特例上。比如貝克在考量該如何裝潢其公寓時,必然列出優缺點的表單,才能作出最後的結論。


調查研究(Research)
和綜合正反觀點相輔相成的作法,是蒐集相關資料。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可以按照系統化的方式進行,甚至用統計測驗來確定或質疑可能的趨勢。但其實調查研究未必非得正襟危坐,只要是和相關的案例有關,能促成是否改變想法的判斷即可。初次聽說80/20法則的經理,可能會調查它的說法(比如銷售數字或員工生產力)是否符合他的觀察。如果經理研究的結果,證實80/20法則真確,當然較可能會影響他的行為和想法。貝克可能會對不同材質家具的花費,作過正式或非正式的調查,也問過可能造訪他新公寓朋友的意見。

共鳴迴響(Resonance)
邏輯思維和調查研究訴諸的是人類心理的認知層面,共鳴迴響則訴諸情感的因素。一個看法、想法,或是觀點,只要能夠讓個人覺得正確,符合當前的情況,說服個人毋需再作更進一步的考慮,就能夠產生共鳴迴響。當然,共鳴可能隨著理性和/或研究之後而來;但也有可能不知不覺發生,共鳴的本能和理性的考量相互矛盾。共鳴之所以出現,往往是因為我們感覺對某個令改變我們想法的人有一種「關係」(relation),認為此人「可信賴」(reliable),或者「尊重」(respects)此人──這是另外三個「re」。如果貝克覺得對挖土機或堆高機作家具的點子產生共鳴,很可能就會動手開始裝潢。如果組織裡的決策者覺得80/20法則比60/40或是50/50法則更好,很可能就會採行。

另外,有力的修辭(rhetoric)也是讓人改變想法的重要工具,通常若修辭能包含縝密的邏輯,引用相關的研究調查,引起觀眾的共鳴,就能發揮最佳的效果(可惜修辭的第二個字母不是e,不然又是一個re因素)。

具象的重述(Representational Redescriptions)
第四個因素聽來很專業,但其實重點很簡單。想法之所以改變是因為它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具象,這些形式相輔相成。先前我提過,我們可以用許多不同的語言、數字和圖象的方式,來呈現80/20法則;而同樣的,一群人也可能對貝克所想的家具裝潢,有不同版本的解讀。尤其在授課之時,不論是在小學課堂上,或是在經營管理的研討會,能夠以許多相輔相成的方式傳授課程內容非常重要。


資源與報償(Resources and Rewards)
截至目前為止,任何人只要敞開胸懷,保持開放的態度,都有改變想法的可能。但有時候,若有可觀的資源,則更容易讓人改變想法。假設有位慈善家決定資助某一非營利機構,只要這機構所有的活動都採行80/20法則,這個機構很可能就會因此採行80/20法則。或者假設某位室內設計師決定以成本價供應貝克所想要的家具,或甚至免費,那麼不需花多少經費就可重新裝潢的誘因,可能讓貝克作出換新家具的決定。由心理學的角度,提供資源是正面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是個“re”開頭的詞彙,意指個人因某種而非另一種行為和想法受到獎勵。不過除非這種新的作法能配合其他的因素──如邏輯思維、共鳴迴響、調查研究,否則一旦資源停止提供,就難以為繼。

新聞時事(Real World Events)
有時,在社會上發生的事件會影響許多人,不只是打算改變想法的個人,比如戰爭、颶風、恐怖主義者的攻擊、經濟不景氣──或者是正面的因素,比如風調雨順的繁榮時代、醫學進步因此能預防疾病或增長壽命、眾望所歸的領袖或團體或政黨執政。

阻力(Resistances)
隨著人年歲增長,改變想法也就越來越困難,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觀點和意見,難以改變。若想要了解人如何改變想法,就必須考慮到各種不同的阻礙力量。這樣的阻力也使我們大部分人更容易恢復原本所奉行的50/50法則──即使80/20法則的優點十分明確可信,亦難動搖我們根深柢固的固有成見。


  名句:
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的名句:「我們怎能區別舞者和舞蹈?」過程的內容和形式既能夠、而且也的確有所改變,但整體而言,這兩者會一起改變。

或許有人會問,有沒有可能明訂想法的內容:把某人,或所有人類的心靈中所有的觀念、故事、理論和技巧全都列出來。就某個角度而言,這有其困難:人不斷地創造或建立新的心理表徵,因此mind的內容原本就是開放而可無限擴張的範疇。但同時,人類也有強烈的條目化或分類的企圖,看看字典、百科全書、電話簿,和搜尋引擎就可明白。不論如何,在我們生活中,某些觀念、故事、理論和技巧,無疑都占了絕對的認知比重。比如下面的例子:



常見的觀念:活/死的實體、善/惡、歡樂/痛苦、植物/動物。



流行的故事:女孩邂逅男孩;英雄因悲劇性的弱點而被擊敗;善戰勝惡;浪子回頭。



盛行的理論:外表和我們相像的人是好人,否則就是壞人;若兩件事發生時間相近,則第一件造成第二件;強權就是真理。



常用的技巧:平分資源;養精蓄銳,準備孤注一擲;在時限截止之前完成工作。

  
例如:小布希總統:發生在華府的想法改變

或者:信仰方面的改變

簡稱:共鳴

  信仰的改變是非常主觀的經驗。通常我們會認定父母的信仰和個人的虔誠,是決定個人家庭和個人本身是否為「真正的信徒」〔借用群眾運動先驅賀佛爾(Eric Hoffer)的說法〕。當個人的周遭都是信奉同一宗教的信徒,當個人的友伴宗教信念相差不遠,當個人生活順遂如意時,就沒有多少改變信仰的動機。


  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已經讓我們了解受到正統派吸引的信徒及其後來脫離正統派的背景:許多信徒都是來自不快樂的家庭,比如家庭破碎、嗑藥酗酒和暴力的環境,以及對父母的不肯定、不認同。社會學者烏爾曼(Chana Ullman)描述說:「這些教徒在皈依正統派的前兩年,往往對自己的價值抱著絕望、懷疑的態度,他們擔心遭到排斥,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覺得空虛,和人群疏離。」他們的生活得不到報償,因為現世時事而感到沮喪憂鬱,而他們的看法和理想也常遭到周遭人的抗拒。這些人在絕望之中,碰上了溫馨、願意接納他們、支持他們的社群,並不多問他們的背景。這些失落的靈魂馬上融入了這個社群,覺得自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而為了報答這樣的際遇,他也必須有所回饋:毫不遲疑地接受這個教派的信條。請看前正統派信徒柯芬(David Coffin)的見證:



正統派基督徒會涉足貧民窟、酒吧,或是援助破碎的家庭,提供他們能接受的新人生觀,以支持、友善和互動的方式讓他們融入新社群。在哪裡還可能找到陌生人各自帶菜來聚餐,和你分享他親手做的家常菜,唱出振奮人心的歌曲,相互握手和擁抱?和酗酒、為五斗米折腰的工作相較,正統派讓他們得以擁有尊嚴、榮譽和幸福。
  正統派的心態可以描述如下:這名追隨者決心不再改變想法,正統派社群中一切的努力,都是要支持現有的信仰體系,排斥任何和他們教條相左的觀念。甚至可以說,正統派信徒自廢武功,放棄了他的想像力。


  「普通人」的「普通改變」

若個人改變想法的時機,正符合其他數百萬同儕人改變想法的時機,那麼可能根本就沒有人會注意,因為它們就隨著逐漸成形的「傳統智慧」或「時代精神」發展,融入其間。

理論發展:
二十世紀初期有一種古怪的現象「神秘參與」,也就是說,一個物體可以變成另一物體的一部分,比如一隻動物既可以是牠自己,也可以是人類靈魂的一部分。萊維─布呂爾發表這些說法之後,遭到抨擊,人類學者指稱他根本沒見過任何一個所謂的「原始人」,而且根本就誤解了人類學者的資料。

維特根斯坦早年寫了邏輯實證論的經典之作《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他在書中對知識的本質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觀點:知識是基於對事實的信念,以語言和邏輯正確描述,個人對此無從置喙,只能保持沉默。實物、語言文字,和人腦的思想之中,有清楚明白的關係。

  但接下來的歲月裡,他卻推翻了自己的理念,把語言當成一個社群中的一組作業,他並不認為科學、數學和邏輯是堅實的知識基礎,反而認定人生的困惑在於我們對於語言的使用。如果我們能更敏銳地了解人們如何運用語言,就能分解 (而非解決)哲學的問題。由於他前後的觀點相去甚遠,因此早期和後期的維特根斯坦各有支持者。支持早期維氏理論的人把語言當成描繪世界的圖像,而擁護後期維氏理論者,則把語言看成創造認知世界的工具。

  有趣的是,雖然人人都覺得維氏想法的改變十分明顯(連他自己也覺得),但他並不在意,只有一些簡短的解釋,如:「4年前我重讀自己的處女作,並且要把其間的理念解釋給某人聽,結果我突然覺得,應該把這些舊作和新作一起發表,讓新作能與舊作中呈現的舊思想方式背景相對照。因為自16年前(即1929年)我開始潛心研究哲學起,我不得不承認在第一本書中有嚴重的錯誤。

科學上偶爾會看到理論典型 (paradigm)的改變。大部分的學者由生到死都接受同一典型,但有一些人,如達爾文或愛因斯坦,卻創造了新的典型,很快為研究同一領域的年輕人所接受。至於先接受一個典型,接著又放棄它,再重起爐灶接受另一典型的人,則少得出奇,維特根斯坦算是一位,萊維─布呂爾則是另一位。就像錢伯斯的例子一樣,有兩個不同的關鍵點在運作:一個是個人自己想法的改變,另一個則是他們公開宣告自己改變想法,並且接受其後果的意願。

  在本章的其他領域,改變想法常是出其不意的驚奇體驗,而且通常必須歷經一番掙扎努力,而學術上的改變想法則不同,樂於接納新觀念的學者自然而然就會改變想法(如第六章所述,藝術家、科學家、學者,及其他「間接」改變想法的領袖,其首要工作就是改變人們的想法)。新證據就會扭轉了我們的信念。在物理學家麥克爾遜(Albert Michelson)、化學家摩爾利(Edward Williams Morley)的實驗,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之後,再也沒有物理學者會相信以太(ether)的存在。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讀了蘇格蘭哲人休姆(David Hume)關於因果解釋(casual explanation)本質的文章之後,「大夢初醒」。出乎意料的市場趨勢則向經濟學者提出的模型挑戰,讓他不得不改變其參數。但在此同時,學者卻也相當重視一貫性和連續性。一如當今美國政壇一樣,許多學者都認為公開坦承自己的想法有了重大改變,意味著在學術領域的缺失;一如我們先前描述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未必是學者,學者也未必是知識分子)一樣,許多學者都不喜歡公開改變他們的想法。下面就是兩個例子。

  佛洛伊德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到他對某個題目的看法。演講結束後,一名學生上前向大師請益,他膽怯的指出大師的說法和大師自己幾年前所寫的文章相牴觸,佛洛伊德不相信,要他拿出證據。這名學生找出相關資料,交給佛洛伊德,後者讀畢之後,凝視著學生,明確地告訴他:「當時,這種看法是對的。」名聞遐邇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每隔5至10年就推陳出新,提出新的語言學理論,讓奉他先前理論為圭臬的學生深感困惑,然而喬姆斯基卻堅持說(我相信他也真心相信)他的理念一以貫之,他研究了近半世紀的基礎科學計畫是相同的,改變的只是其表面上的投影。


  再以我為例,我喜歡採取各種不同的立場看問題,如果可能,也盡力協調或綜合這些立場。我的個性比較喜歡協調,而不喜歡對立,我研究學問時偏好綜合,而非分析。我喜歡以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同一個問題,甚至透過不同的學科領域來探究。我很難想像自己在政治、宗教、學術或其他任何領域、任何事物的「死硬派」,執著於一個不變的觀點,也很難想像自己數十年如一日地分析某一特定的課題或觀念。我比較可能退讓一步,把問題放在更寬廣總其成的背景環境下考量,或者我會乾脆換個問題思索。我對一個問題正反兩面的阻力都很敏感,但我也並不會在提出了象徵論或分類學之後就撒手不管。我也有一種統一或組合的本能,促使我把所有的元素全都整合為一個整體。在荷頓的設計中,我是期待最後能做中間人的分析者,如果採取七世紀希臘詩人阿爾基洛科斯(Archilochus)的說法,則我是想做豪豬的狐狸。如果依照本書的說法,則分析與整合的立場最能引起我的共鳴。

  對於舉足輕重的事物,要改變想法絕非易事,而要公開宣布自己改變想法,更是難上加難。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很清楚明白而且可以分類的事物上,比如:「我本來是民主黨員,但由現在起我要改支持共和黨。」或「我終於相信行為主義永遠不能解釋人類究竟如何學得語言,因此我決定投入喬姆斯基陣營。」我們很難辨識出自己不知不覺奉為圭臬的「主題」,因此更難改變對經驗本質的想法。依我的分析,最能引起我們心靈共鳴的想法,就是我們最重視也最不可能放棄的信念。

  其實,唯有認定自己善變,或認為自己「有彈性」的人,才會覺得改變想法不難,非但樂於改變,也願承認改變。但一般人對於這些人改變的想法,往往不會太重視,因為這些人的改變,透露的是他們的性情,而非他們的想法。如錢伯斯、維特根斯坦,或萊維─布呂爾等人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原本對某個觀點非常認真、執著、熱情,但後來卻接納了另一個和原觀點截然不同的立場。當改變想法舉足輕重時,當阻力消融、新的共鳴取而代之時,我們就會注意它、記得它。


書名:Changing Minds

第 10 章 後記:改變想法的未來

  在地球萬物當中,我們人類是最擅長改變想法的一種:我們不但改變別人的想法,也改變自己的想法,甚至還發明了各種科技,讓我們能擴張改變想法的範圍,比如:運用寫作工具、電視和電腦等人造器物;或是如教學策略、課程和測驗等和學校相關的手段。在未來的歲月中,人必然會繼續改變想法,而且速度也會加快。

  ......

  總結

  到此,我希望促使讀者閱讀本書的好奇心已經得到滿足。隨著我們的問題告一段落,我也要再次回顧我論點的大綱。我鼓勵讀者在複習這個摘要時,不但回想我所提出的例子,也汲取讀者自己經驗中的例子──並思索你的想法是否已經被你所讀到的內容影響,而有所改變。

  改變想法意味著改變心理表徵。自生命之始,我們每一個人就各自發展心靈表徵,這種表徵通常都有其用處,有些特別引人入勝,有些則會誤導我們,甚至根本就是錯誤的。心理表徵有內容: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想法、觀念、技巧、故事,或完整的理論(對世界的解釋)。這些內容可以用言語表達(在書中,通常是以言語這種形式),但幾乎所有的內容也都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媒體、象徵系統來表達:而這些象徵系統既可以公開印在書頁上,也能夠以「心靈的語言」,或特定的「智能」等形式,融入我們的內心。


  「改變想法」的過程也有自相矛盾之處。在人生每一時期,我們都可能改變想法,雖然人年輕時改變想法比較容易,但改變想法這個過程,會持續至我們死亡為止才結束。只是有些想法在人生初期就會成形,而且十分固執,難以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做「心理手術」(亦即改變想法),接納無論如何都會自然發生的改變,承認某些改變也許不會發生,專注在不會自動改變、但經努力並加上動機即可達成的改變上。

「改變想法」的檢驗單。

  一、目前的內容和期待達到的內容

  我們應該先決定目前(現有)的內容(不論是想法、觀念、故事、理論,或技巧)和期待達到的內容究竟是什麼。確定期待的內容之後,還必須指出各種互相競爭的反內容。我們提出的內容越清楚,就越能找出適合在特定情況下改變想法的策略。內容和反內容都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二、聽眾(對象)的多寡


  改變想法的挑戰隨聽眾對象人數的多寡也有不同。如果聽眾人數眾多,影響他們改變想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由能夠以身作則的人提出強而有力的故事。而若想在比較親密較私人的環境下改變別人的想法,則可以針對個別的背景採取不同的方法。最特別的是個人自己想法的改變,由自己心中最私密的對話影響。

  三、對象的種類

  當改變想法的對象人數眾多,成分特質互異之時,就等於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欠缺專業技巧,因此簡單的故事效果最好。而另一方面,若你面對的是共有相同知識和專業技巧的人,就可以假設這群人都受過同樣背景的教育,性質比較相近,因此可以提出較深奧一點的故事和理論,並且直接提出相反的論點。

  四、改變的直接與否

  政治、企業和教育界的領袖可以直接傳遞訊息給聽眾,造成改變;而具有創造力的人和創新者,則是透過他們的象徵產品──藝術作品、發明、科學理論等,間接帶來改變。大體而言,因間接創作而造成的改變想法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其效果也持久得多。過去的藝術家往往比政治領袖,更能讓人有深刻的印象。


  五、改變的手段和關鍵點

  一般說來,改變是透過強迫、操弄、說服,或以上三者的組合而達成。本書的重點是放在刻意且公開改變想法的努力。另外我也強調了說服的傳統形式:談話、教導、治療,以及創造和散布傳播新想法和產品。然而我們必須承認,未來這些不需要多少科技的改變想法工具,可能會發展出新的干預形式,協助我們改變想法,有些是生物性的,比如改變基因或腦部組織;有些則和電腦相關,比如採用新的電腦軟硬體;而有些則是融合生物和電腦兩種領域。


  或許最大的挑戰就是:期待達到的想法內容究竟何時傳達到我們腦中?以及這些內容是否真正融入我們的腦海?可惜這個步驟並無公式:每一個改變想法的案例都是獨特的。我們不妨記住,大部分的想法改變都是經歷一段長時間逐漸進行發展的,改變想法的知覺常常轉瞬即逝,往往在我們還未意識到,想法就已經改變了。另外,一般人也常在改變想法之後,又恢復原來的想法,然而當想法真正融入腦中後,其根深柢固的程度,就像原先舊有的想法一樣。


  每一個改變想法的例子都有獨特的面貌,但大體而言,如果我們運用七種改變想法的方法,就很可能達到改變想法的目標:尤其若一方面邏輯思維(輔以研究調查)能和多種表徵形式、時事、共鳴回響,和資源互相呼應,而一方面又辨識出改變想法的阻力,並且消弭化解。相反的,若阻力強,而又無法達到各因素改變的關鍵點時,就不太可能促成想法的改變。

  六、道德的層面

  義大利政治哲學家馬基維利(Niccol Machiavelli)很明確的指出,造成改變的技巧並不需要(他說的是不應該要)有道德層面。的確,本書所描述的大部分程序,對於非關道德、不道德,或道德等的目的,都可以一體適用。

  由於世上各種力量錯綜複雜,實在教我們想舉手投降,宣布要刻意、積極、正面的改變別人或自己的想法,實在不可能。這話或許不假,但除非我們願意成為宿命論者(而且沒有人真是如此),否則就必須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可以改變宿命。人類的想法是出於人類的創造,而所有人類創造的事物都可以改變。我們的想法不只是被動的產物,不只是反應先天的本能、文化的背景或歷史的傳承,而且能主動地改變,能改變我們自己和周遭人群的想法。認知的觀點提供我們一種思考的方式,也提供許多工具,而是否運用則操之在我,是否要用它們來達到自私和毀滅的目的,還是達到造福人群和提升人類的目的,也操之在我。


接下來幾年,我幾度嘗試想寫作本書,但結果都並不滿意。要我重新整理我的主要觀念,提供給《華爾街日報》或《商業周刊》的讀者閱讀了解,感覺總是有點不對勁。這時我對自己的想法已經有了不同的觀點,出版社的人事也換了。到2001年秋的某一天,我和出版社的總編輯韓布琪(Hollis Heimbouch)談話時,突然有了新的靈感。就我記憶所及,那一刻的對話是這樣的,韓布琪說:「你對領導人究竟如何影響團隊成員有興趣,你對教育,和總是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教會學生新事物的課題,也有興趣。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有怎樣的『分水嶺』?」就在此時,我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始於1970年代的念頭,讓我脫口而出道:「其實我現在真正有興趣的,是對真正重要的事物,我們怎樣改變人們的想法。」她聞言說:「好,那就請你寫關於這方面的課題。」在這段言簡意賅的談話之後,我的寫作方向起了大轉變,這本新作也就應運而生了。


致謝
  許多人協助我,讓我改變想法,使本書開花結果。在編輯方面,我要向韓布琪總編輯致最深的謝意,在時而挫折的著書過程中,她能夠堅持到底,協助本書達到最終成書的形式和內容,值得喝采。在蒐集資料和研究方面,我要感謝我傑出的助理巴柏瑞克(Kim Barberich),他讓我了解我的想法能夠應用在企業的環境背景下,並且也對我的草稿提供了許多實際的評論。


我要把本書獻給羅斯─霍絲特(Courtney Sale Ross-Holst),我們原是一起討論建立新學校需要經歷哪些課題的同事,她負責主要的思考,而我則毫不猶豫地提出「反思考」(think back)。這些年來,我們在許多地方、許多計畫上都合作無間,也結為莫逆。她的意見永遠能正中要害,我要用我很少用的一句話來形容她:她是真正有遠見的夢想家。還有另一種較直接的說法可以描述她:她改變了我在許多重要事物上的想法,我相信她對教育的高瞻遠矚,總有一天會成為一般人奉為圭臬的普通常識,因為她會讓世人對真正舉足輕重的事物改變想法。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一千元的智慧

人生中看不見的氛圍正在醞釀。
無妨在這一場戲中,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在某個雞尾酒會上, 張先生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千元大鈔,向所有的來賓宣佈﹕

他要將這張千元大鈔拍賣給出價最高的朋友,大家互相競價,以50元為單位,到沒有人再加價為止。出價最高的人只要付給 張 先生他所開的價碼即可獲得這張千元大鈔,但出價第二高的人,雖無法獲得千元大鈔,仍需將他所開的價碼如數付給 張 先生。

這個別開生面的「以錢買錢」的拍賣會,立刻吸引了大家的興趣。開始時,「100元」、「150 元」、「200元」的競償聲此起彼落,到價碼抬高到「500元」時,步調緩和了下來,只剩下三、四個在競價。最後只剩下 王 先生 和林 先生在那裡相持不下。

當 王 先生喊出「950元」時, 張 先生彈一彈他手上的千元大鈔,曖昧地看著 林 先生, 林 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1050元!」這時會場裡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 張 先生轉而得意地看著 王 先生,等待他加價或者退出, 王 先生咬一咬牙說﹕「2050元!」人群裡起了更大的騷動, 林 先生擺一擺手,喝口雞尾酒,表示退出這個「瘋狂的拍賣會」,大家才鬆了一口氣。結果, 王 先生付出「2050元」,買到那張「1000元」鈔票,而 林 先生則平白付出了「1050 元」。兩人「平分秋色」,各損失的「1050元」都納入了 張 先生的荷包 。

陷阱的三個特徵

這個遊戲是耶魯大學經濟學家蘇必克(M.Shubik)發明的,想拍賣錢的人幾乎屢試不爽地從這拍賣會裡「賺到錢」。它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人生陷阱」,參與競價的 林 先生 和王 先生在這個「陷阱」裡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後都付出了痛苦的代價。

自古以來,人類為捕殺動物所設的「陷阱」,通常有下列三個特徽﹕

1.有一個明顯的誘餌。
2.通往誘餌之路是單向的,可進不可出。
3.越想掙脫,就越陷越深。

人生道上的大小「陷阱」多少也與此類似。

社會心理學家泰格(A.Teger)曾對參加「千元大鈔拍賣遊戲」的人加以分析,結果發現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兩個動機,一是經濟上的、一是人際關係上的。經濟動機包括渴望贏得那張千元大鈔、想贏回他的損失、想避免更多的損失﹔人際動機包括渴望挽回面子、證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處罰對手等。

千元大鈔就是一個明顯的誘餌。開始時,大家都想以廉價而容易的方式去贏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價碼是最後的價碼,大家都這麼想,就不斷地互相競價。

當進行一段時間後,也就是出價相當高時,相持不下的兩人都發現自己掉進一個陷阱中,但已不能全身而退,他們都已投資了相當多,只有再增加投資以期掙脫困境。

當出價等於「獎金」時,競爭者開始感到焦慮、不安,發現自己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當出價高過獎金時,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是「損失者」,不過,為了挽回面子或處罰對方,他不惜「犧牲」地再抬高價碼,好讓「對手損失得更慘重」。

人生到處有陷阱

  在日常生活裡,大至商場上的競爭,小至等候公車,都有「陷阱」在等待著你。

譬如公車平常是十五分鐘一班,當你花在等待的時間超過十分鐘後,你會開始煩躁不安,但通常你會繼續等下去,等到超過十五分鐘公車還不來時,你除了咒罵外,也開始感到「後悔」——你應該在十五分鐘前就走路或坐計程車去的。

但通常你還會繼續等下去,因為你已「投資了那麼多的時間」 ,

不甘心現在改坐計程車,結果就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直到公車姍姍來遲,你心理的困境才獲得解脫。

但人生有很多「目標」,並不像公車那樣「必定會來臨」,而且投資的也不是你「個人的時間」而已。

如何避免蹈入陷阱

在人生道上,如何避兔蹈入這類「陷阱」,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心理學家魯賓(J.E.Rubin)的建議是﹕


1.確立你投入的極限及預先的約定﹕

  譬如投資多少錢或多少時間?

2.極限一經確立,就要堅持到底﹕

  譬如邀約異性,自我約定「一次拒絕就放棄」,不可改為「五次裡面有三次拒絕才放棄。」

3.自己打定主意,不必看別人﹕

  事實證明,兩個陌生人在一起等公車,「脫身」的機會就大為減少,因為「別人也在等!」

4.提醒自己繼續投入的代價。

5.保持警覺。


這些方法大家也許都知道,但「知易行難」,一旦掉進人生的陷阱,抽身是不太容易的!

以上摘錄自http://blog.yam.com/lohaka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6/18/2008

愉快的性格,是成功的靈魂!

以前,法國有一名總統名叫戈達,他一向是以「急智、機智」出名。 一天,一位英國太太問他:「法國女人是不是真的比其他國家的女人更迷人?」

戈達毫不猶豫地說:
「那當然囉!因為巴黎的女人二十歲時,美如玫瑰;三十歲時,也像情歌一樣迷人;而四十歲時,就更完美了。」

那位英國太太又問:「那麼四十歲以後呢?」 戈達總統微笑地說:「太太,妳知道嗎,一個巴黎女人,不論她幾歲,看起來都不會超過四十歲啊!」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釣魚臺是我們的~一年給她宣告一次,免得忘記....

還記得嗎??要讓台灣-台北可以登上大富翁世界版Monopoly,相信以後我們出國跟人家說我們來自台灣-台北,那麼釣魚臺.....


圖文摘錄自:釣魚臺列嶼- Wikipedia

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是就釣魚台列嶼之主權歸屬,在中華民國(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日本國三方間因立場不同引起的政府及民間爭議。

群島中華民國(臺灣)稱作「釣魚臺列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釣魚台列嶼並無權威性的正式全名,官方在新聞發布等場合通常將「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作為非正式名稱的稱謂;而在媒體中,包括一些入口網站和專門介紹釣魚臺列嶼的網站,在介紹釣魚臺列嶼時則通常說明:「釣魚島全稱『釣魚台群島』」;在民間,人們則習慣上使用「釣魚島」來指代整個釣魚台列嶼,例如「釣魚島問題」等。因此,在目前的漢語語境中,釣魚島往往既可以僅指主島,也可以指整個釣魚台列嶼,包括主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釣魚台列嶼由釣魚台島、黃尾嶼、赤尾嶼、大鳥島、大蛇島、鳥島、蛇島與岩礁瀨八小島組成,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最大島亦稱釣魚台島,面積約4.5平方公里。釣魚台列嶼散佈在北緯25度40分到26度及東經123度到124度34分之間;位於台灣東北方的東海中,南距基隆102海裡,北距沖繩群島的首府那霸為230海浬。距最近的中、日領土(含無人島)則各為90海浬。

地質、地形
釣魚台列嶼在地質上係貫穿第三紀層噴出之幼年錐狀火山島嶼,為大屯觀音火山脈向東北延伸入海底的突出部份。釣魚台列嶼處於東海海床邊緣,與台灣島處於同一大陸棚上,全部海床地區水深在200米內,並有大量由長江黃河沖流入海的堆積物。釣魚台列嶼以南約10海浬,海床地形突變,水深達1000米以上,地質學上稱為「琉球海槽」(俗稱「黑水溝」),並無大陸棚,故釣魚台列嶼在地理上與琉球群島沒有關連,並非現屬日本的琉球本土陸地的自然延伸。「黑水溝」自明朝以來便是界限的指標。
近百年來,台灣漁民經常在釣魚台列嶼水域作業,遇到強風時則駛往釣魚台南小島之間寬約1.5公里的海峽作避風港。東海一帶整年受東北及西南季風影響,黑潮台灣東部向東北流,琉球漁民在過去數十年間鮮有到此作業,台灣漁民在此島上亦從未見過琉球人。儘管美國將釣魚台列嶼交由日本控制,但依據1958年於日內瓦簽訂, 1964年生效的大陸架公約條文, 釣魚台理應屬於台灣。

郵政及電訊
根據中華民國郵政資料,釣魚台郵遞區號290
在電訊方面,該區同屬宜蘭縣頭城鄉,所以所有的固網電話均屬 (03) 為首。

歷史參考:
http://www.hkptu.org/society/pubin/fish/3286.htm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推薦:老人福祉科技及遠距居家照護技術


以下摘錄於網站:http://designer.mech.yzu.edu.tw/

隨著高齡化社會現象日趨嚴重,老人福祉科技及遠距居家照護技術近年來廣泛受到重視。老人福祉科技在本質上便是一項跨領域整合的科技,所需要瞭解的知識範疇相當廣,本書將相關領域知識做有系統的組織與整理,希望對國內進入此領域的工作者,不管是從教學研究的角度、高齡者照護的角度,乃至於相關產品及技術研發的角度,都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基礎閱讀材料。
本書承蒙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教授及元智大學彭宗平校長撰寫序文推薦。


遠距居家照護技術是老人福祉科技

  隨著時代的推移演進,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醫療科技一日千里,每個進步國家或多或少都將面臨「少子老化」的困境與問題,就連台灣也不例外。截至民國96年底,我國老年人口約234萬人,占總人口10.2%,老化指數58.13%,每年尚在緩步增加中,預期在公元2024年將提升至18.8%,增加近1.84倍。我國人口老年化之速度快,放眼全世界亦不遑多讓。 

有鑒於台灣已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老人健康照護及安養問題日益重要,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在徐業良教授帶領下,特別集結學有專精之博士群分章論述,出版《老人福祉科技與遠距居家照護技術》乙書,乃台灣第一本深入探討資訊專業介入老人照護之著作。多年前,有幸與元智大學詹世弘前校長提起,應及早籌設老人照護科技研究單位,期以未雨綢繆。不意數年來竟在元智大學具體落實、開花結果,除培育英才卓有所成之外,亦透過產官學合作激盪豐碩研究實績。對此團隊的優異表現,本人謹對詹校長的遠見及徐業良教授的用心同表敬佩,深感與有榮焉。  

近年來,由於受到平均壽命延長、家庭結構與功能改變、老人福利範疇擴張等因素影響,老人需求已從食衣住行的滿足、經濟安全的保障,延伸到健康醫療的促進及生活品質的提昇。面對洶湧而至的老人潮,我認定為達“Adding life to years”的目標,建置專業的健康管理及照護系統,發揮早期監測疾病、降低意外風險之功能,已成為提昇生活品質的首要之務。 

目前國內約有三萬四千多位醫師,五百四十七家醫院、一萬九千多家診所,醫療人員不僅擁有良好的訓練,尖端醫療技術也相當先進。資訊科技在長年努力下,更已成為台灣揚名世界舞台的強項。本人以為,若能啟動資訊界及醫界進行「同業聚合,異業整合」,善用並整合各自的優勢,從而找到有成功機會又有競爭力的核心發展項目,台灣一定可以成為世界級醫療和資訊基礎建設理想平台。用最經濟的人力及時間,作鉅細靡遺、無遠弗屆的醫療照護,並以醫療產業帶動我國已持盈的經濟活力,開創不同的醫療模式。

本書共分為「老人福祉科技」及「遠距居家照護技術」兩篇,第一篇主要介紹老人福祉科技的範疇、議題與趨勢;第二篇則從技術層面帶領讀者檢視國內外居家照護系統的架構與應用,分析現有困難與未來挑戰,並簡介其自行研發之分散式遠距居家照護系統。綜覽全書,鞭辟入裡,循序漸進,既詳述技術面邏輯,又提供系統性思考,誠為不可多得之好書,特別予以推薦。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
2008年 2月 14日

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元智大學校門正對面的「元智科學園區」中設立了許多研究中心,其中有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於2003年初成立,是全國第一個以老人福祉科技為研究主題的單位,並特別聚焦於遠距居家照護技術之研發。該中心由機械系的徐業良教授所創立,也是本書的作者。  

徐教授是一位傑出的學者。1992年獲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學位,即返國在元智大學機械系任教,曾擔任系主任六年,目前亦兼元智大學主任秘書。徐教授教學研究俱優,他熱愛教學,曾編著多冊機械領域的教科書。最近並獲頒「有庠元智講座教授」之榮銜,以表彰其傑出之研究表現。五年前,他開風氣之先,投入老人福祉科技之研發,快速組成了優質的研究團隊,建構了完善的研究設備與環境,成功地開發了「分散式遠距居家照護系統」,並且發展新的企業模式,大力推廣分散式健康資料伺服器與遠端臨場機器人。徐教授以其機械設計之專長,結合資訊與通訊科技,並與各大醫院合作,獲得經濟部的認同與資助,參與執行台灣第一批U-care科專計畫中的兩個計畫。他的研發成果,不僅大量發表在重要的國際學術期刊,並且申請多項國內外專利,廣受產官學研各界的肯定。  

台灣由於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已逐漸邁入高齡化的社會,攸關老人福祉的政策與居家照護的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與科技研發的重要項目。徐教授及其研發團隊,特別是其先後期的碩博士生,以其多年來的經驗,將老人福祉科技與遠距居家照護技術相關的背景資料與基礎知識,作了廣泛而詳細的整理。由於他們具備完整而深入的實務經驗,本書內容的安排與編寫的方式,確能就此二領域知識的全貌,以完整的體系且相互貫連的程序作整體的介紹。徐教授洞見台灣社會與科技未來發展的趨勢,不僅率先投入研究,並出版專書,俾各界讀者得以迅速跨入這兩個領域的門檻,其專業與努力,實令人欽佩。  

我個人因為與徐教授共事的因緣,得以先睹為快,從中學習到許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各種名詞用語及科技之內涵,並且對目前國內外此二領域相關科技發展的情況與趨勢,增添許多了解,實在是受益匪淺。本人亦相信本書流暢簡潔的文字,深入淺出的敘述,及廣泛詳實的內容,一定可以讓讀者輕鬆上路,易學易懂。  

徐教授將此書獻給其母親。他在從事老人福祉科技產品與遠距居家照護系統設計時,總是從其母親的需要性與可行性之觀點出發。我相信這個動機與能量,是確保其成功的因素,我也相信這是一本為天下的父母而寫的基礎參考書。禮記禮運篇有云,一個大同世界應該要「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因此,讓老年人能獲得最好的福祉與照護,而壯年人能發揮長才,貢獻於社會,都是邁向大同世界的重要內涵。徐教授的用心以及這本書的內容與價值,都是朝這個目標所做的努力。我為學術界與出版界多了這本好書而高興,也祝福所有高齡的長輩可以獲得更多社會的關懷與更多科技的照顧。

元智大學校長
2008年2月11日

前言
  人類社會正處在兩個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趨勢之中: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與科技快速發展。老化(aging)經常伴隨著能力、健康的衰退以及經濟和社會資源的喪失,而科技(technology)則有潛力能夠提升人的能力、健康與生活品質,以科技來解決老化問題幾乎是很自然的思考。  

「老人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這項跨領域整合的新興科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與社會需求之下產生,目的在基於對老化現象的知識,從事技術和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希望能為高齡者提供較佳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以及配合的醫療照護。“Gerontechnolopgy”這個字結合了“geron”(希臘文“old man”,老人之意)和“technology”(科技)兩個字,然而「老人科技」似乎不足以完整詮釋這個領域發展的目的,因此本書將“gerontechnology”中文翻譯為「老人福祉科技」。  

隨著國內高齡化社會現象日趨嚴重,近年來老人福祉科技(特別是遠距居家照護技術)在國內廣泛受到重視,大學中高齡者照護相關的系所紛紛成立,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及各類課程經常性地舉行,產業界更對此領域可能的商機十分看好,紛紛投入相關產品或系統的開發及建置。然而老人福祉科技在本質上便是一項跨領域整合的科技,所需要瞭解的知識範疇相當廣,國外已有不少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的專書,國內卻似乎還沒有一本以中文寫成的專書,有系統地整理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相關知識。  

元智大學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規劃,從2001年開始籌備、並於2003年1月正式成立「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是全國第一個以老人福祉科技為主題的研究單位。在元智大學各項研究及教學資源的支持下,本中心進一步整合外部資源,在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發展各項技術、產品、學術研究和課程,並透過與產業界、醫療院所、服務機構的合作,推廣研究成果,期望能夠改善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在此領域長期耕耘,已累積了許多經驗、心得,以及具體的研究成果。知識的組織、整理,進而創造新的知識,正是大學責無旁貸的任務,本書即是以我們過去幾年累積的研究心得為基礎,嘗試將老人福祉科技及遠距居家照護技術領域的知識做有系統的組織與整理,內容以廣泛、基礎性的介紹為主,而不針對單一技術項目作細節探討,希望對國內進入此領域的工作者,不管是從教學研究的角度、高齡者照護的角度,乃至於相關產品及技術研發的角度,都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基礎閱讀材料。  

本書分為「老人福祉科技」和「遠距居家照護技術」兩篇。在老人福祉科技篇中,本書首先討論了高齡化社會現象和老人福祉科技這項領域的緣起與研究範疇,接著廣泛地討論老人福祉科技領域內所關心的各項議題,包括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研發思考、高齡者產品設計人因工程的問題、高齡者的行動力和交通問題,最後並討論智慧住宅以及服務型機器人這兩項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發展中的重要科技,在高齡者照護上可能的應用。  

居家環境是每個人最熟悉的空間,也是停留時間最長的場所,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可協助照顧家中的高齡者,讓高齡者能夠有尊嚴地在自己家中居住、生活,已經是高齡化社會中健康管理與照護上重要的潮流。遠距居家照護技術也是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投注最多心力研究的領域。  
本書第二部分「遠距居家照護技術」篇,嘗試從技術面對這個領域作一完整的介紹。首先在第六章中對遠距居家照護相關技術近二十年來在美國和台灣的專利作完整的檢索與分析,以對這個領域專利技術發展的脈絡、重要技術競爭公司、以及重要專利技術內容有所瞭解。接著第七章並對遠距居家照護產業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公司及產品作介紹,以對其所提供服務的內容有所瞭解,並進而歸納出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典型的技術架構。  

接下來的章節介紹建置不同類型遠距居家照護系統時,所需要瞭解的各項技術領域,包括資通訊技術(第八章)、生理訊號量測技術(第九章)、活動訊號量測技術(第十章)、睡眠監測技術等(第十一章),內容都著重於這些技術在遠距居家照護系統中的應用。  

最後本書第十二章針對現有遠距居家照護系統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做了一個整體性的整理,並提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的「分散式遠距居家照護系統」架構,目的除了在介紹本中心針對這些困難與挑戰所提出的回應與可能的解決方案之外,也由各單一技術項目重新回到系統層面,提供系統觀點的整體性討論。特別在第十二章結語中跨越了技術層面,從系統定位、建置、營運評估,乃至於外部的資源與限制等等層面,整體性討論建置遠距居家照護系統的思考。
  
老人福祉科技本質上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本書的內容即使侷限在技術層面,所需要包含的領域知識範疇還是非常廣,單一作者確實很難完整掌握每一個技術領域的知識。因此這本書採取「團隊寫作」的方式,由我帶著研究生群共同撰寫,包括鄭智銘博士、蔡宗成博士、洪永杰博士、余家杰博士生、楊哲彰博士生、許博爾博士生、甘凱文碩士等共七位研究生作者。這些優秀的研究生都在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相關研究,對各個單項領域有深入的瞭解,好幾位已經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這半年多的團隊寫作過程中,大家都十分投入,互相提供內容建議,是同學們在學位論文之外另一次很好的專業寫作經驗。

我除了負責本書整體規劃和編排,使整體結構完整、流暢之外,本書中所有與學生共同掛名撰寫的章節,我都逐字逐句推敲琢磨,以對本書內容的品質負責。完稿期間也特別感謝中心研究助理廖婉君小姐逐字潤飾,使本書可讀性更高。科技進展快速,各個專業領域分工越來越細膩,本書內容必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希望來自不同領域的讀者們能夠隨時給予指正或交換心得。 
 除了學生團隊之外,本書的完成還要特別感謝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跨系所的教授團隊,包括江行全教授、謝建興教授、吳昌暉教授、詹前隆教授、林志麟教授,以及在這個領域長期合作的許多產業界伙伴們。在這個領域有太多的心得和學習,是源自所有研究伙伴們專業的激發。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的成立,最早是由元智大學前任詹世弘校長和台大醫院前任李源德院長所共同提出的構想,我也在詹世弘校長的鼓勵下,從負責中心籌備開始一路經營至今,自己的研究領域也由原本的機械系統設計、輔具及醫療器材設計,轉往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的研究。這幾年間在各種研究計劃合作場合,經常有機會受到中心當年催生者李源德院長的指導,李院長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以其在醫界數十年的經驗,對於遠距居家照護領域更有特別前瞻的看法和實踐的熱情。本書承蒙李院長撰寫序言,從醫療照護專業觀點給予指導,著實為本書增色不少。  

我自1992年從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即返國任教元智大學機械系,至今轉眼已經十六年。回首這段成長過程,真的非常感謝元智大學提供了豐碩的教學研究資源和自由的發展空間,期間我並參與了許多校務工作,元智大學的成功,我也一直同感榮耀。這幾年我擔任元智大學主任秘書的工作,近距離感受到彭宗平校長對人生的認真、對人群的關懷,我也一直暗自努力學習。彭校長知道我正在寫一本書,主動表達願意為本書寫序,從一個大學校長的高度,對一位教授的研究提供宏觀的看法,對我個人而言的確是莫大的鼓舞。

  我的媽媽單獨住在台中。從她的身上,我充分體會到獨居老人生活上種種困難和不方便,我在做老人福祉科技產品或遠距居家照護系統的設計時,也總是以平常與媽媽相處的狀況、媽媽會不會需要這樣的產品,作為應用情境思考上的起點,有些什麼成果,也總想嘗試說服媽媽先試用看看。媽媽確實是我在這個領域研究上很大的動機和能量來源。  

不過其實媽媽並不喜歡我老是在她整潔的家裡安裝一大堆科技產品,她最需要的還是孩子們經常去看她、陪伴她,孩子們真心的關懷。  

今天早上告訴媽媽,我正在寫一本書,快要完成了。媽媽淡淡地說,「好啊,書出來了記得帶一本給我,我要放在客廳櫃子上。」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
徐業良2008年2月4日,於桃園家中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四肢全癱 她隻身揚帆挑戰環英

吹吸開關(樣品)

更新日期:2008/06/18 04:16

 雖然她從頸部以下完全癱瘓,只剩頭、眼和嘴還能動,但她能夠一個人駕駛帆船出海,而且準備繞行英倫三島。英國女鬥士席拉蕊.李絲特(Hilary Lister)16日下午駕著愛船「阿提米絲20號」(Artemis 20),從英國東南部多佛港揚帆啟程,展開壯舉。

 李絲特向西駛入英吉利海峽,約9小時後抵達第一站伊斯特本,預訂明天中午再度揚帆,駛向第二站布來頓。

 靠著吸氣吹氣 展開12周航行

 出了英吉利海峽之後,李絲特與阿提米絲20號將轉向北方,通過聖喬治海峽、愛爾蘭海與北海峽,繞過蘇格蘭北端進入北海。如果一切順利,她可望在9月上旬返抵多佛,結束歷時12星期的航程。

 如此艱苦的航程,連健康的人也未必吃得消,對幾近全身癱瘓的李絲特更是極為嚴酷的考驗。她預計每天航行18個小時,晚上靠岸稍事休息。她操控船身的方式非常特殊:吸氣與吹氣。阿提米絲20號配備一套特製電腦系統,讓李絲特透過3根吹管吸氣吹氣,駕馭這艘長度6公尺、帆面積15平方公尺的比賽用重型帆船。

 李絲特現年36歲,出生時原本身體正常,11歲那年被診斷罹患絕症「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SD),從此逐漸癱瘓。但她仍然努力向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牛津大學,主修生物化學,後來也結婚成家。

 無藥可醫的痼疾一度令李絲特萬念俱灰,直到2003年首度接觸帆船,才為她的生命打開另一扇窗子。

 擺脫身體桎梏 享受翱翔樂趣

 李絲特曾說:「對於一個整天都得臥床或者坐輪椅的人,駕船出海猶如翱翔天際。」她在2005年8月締造第一項四肢癱瘓人士的航行紀錄:單獨駕船橫渡英吉利海峽。今年她挑戰環繞英倫三島的壯舉,目的是為自己創立的慈善基金會募款,希望能讓更多重度殘障人士擺脫身體的桎梏,而航向無盡的大海。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8/06/18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6/16/2008

秘密

國家考試讀書技巧

這是一篇「獨家策略」,也是學校沒有教我的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加油!祝您考上~~

如果您像我一樣,已經離開學校十多年,千萬不要放棄,我都能考上,您一定也可以。而且我在大專時都忙著打工、結婚、生子、養孩子等等,好像沒念啥書,三年前,得知國家考試公布還是要考八科,現在要一切從頭開始根本來不及,光是想像一疊書本就可以堆到樓頂,嚇都嚇死我了。

我也不想上補習班,一方面沒時間了也沒錢去報名,所以,我走的是「隔空抓藥」的路線,一切無中生有!

如果您年輕聰明又熟悉網路,那更是如魚得水,祝您得高分!

網路真的有那麼神嗎?相信我,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現在資訊那麼發達,任何書本上的資訊,網路幾乎都可以找到,我找的「關鍵字」搜尋則一定會包含。(相反地,往往網路上有的,書上卻不一定有呢!)

(三大秘訣、五項策略、三項忠告)

考前魔鬼班--網路讀書
秘訣一,就是十分運用網路
秘訣二,立定短期準備策略
秘訣三,考前必勝心理建設

不管距離國家考試還剩下幾天,只要掌握以下五項關鍵策略,祝您考場順利奏效:

 「考場假想敵」創意思考技巧。
 「牢記專有名詞」當作應考籌碼。
 相信「他人能,我一定也能!」
 「自己當出題委員」自己模擬考。
 「搜尋資料」找到更確切的參考。

給適用對象的忠告:

 本方法較為適用於短期自我進修
 生活正常在考前維持清醒與積極
 能集中意志力、希望一定要考上

不要懷疑,我的確是這樣考上國家高考與研究所的。我的好朋友從高中聯考運用「考場假想敵」的策略,最後一個月突飛猛進,順利考上建中,之後一路過關斬將拿到博士。

更多說明

※關於「考場假想敵」創意思考技巧

考場如戰場。你的敵人在何處?你的勝算有多少?你知道你到底在打哪一場戰爭?

老實說,一開始我真的完全沒概念。如同一般的考生,而且我還是「老考生」,充滿徬徨與懷疑。直到,我的工作伙伴,他真是一位「智者」,他給我一個明示,那是他高中聯考的經驗。

他說,「考場是可以分析實力的,而且還蠻有數學觀念」。例如:當年我參加的國家考試,每年的錄取率大約一二百人,約佔2%,這些錄取者(包括我)都將是考試的優勝者,雖然我都不認識他們,也不知他們身在何處,不過,我可以算出大概的數字。(這是真的嗎?)

他說:「考場其實有馬拉松型以及衝刺型的考者」,我大約是衝刺型的。我們主攻的對手不是「肯定會錄取的一二百人」,當然更不是少數非常優秀的「天才型考者」,這些我可以(而且應該)不去理會他們,因為我絕不是對手。所以在短時間內我必須打敗的是最後落選的98%。

他說:「大多考生在考場都是“失常者”」,這一群人平常認真讀書、馬拉松式的不斷準備、博覽群書,就是等待「一試定終身」,不過,總是會遭遇「失常」慘遭滑鐵盧這回事,然而,這些可能徘徊在及格邊緣的人就是我的敵手,有點像藏鏡人說的「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成功」, 沒錯!我就是這個人。

於是,我的推論--不論怎麼補習、辭掉工作、組成讀書會、召開座談會、進駐K書中心,只要在考場節骨眼裡一旦失常,馬上注定明年再來。

然而,我這種衝刺型的考者,必須謹守考前的規則,生活作息嚴謹、正常、時時刻刻預備考試、提高警覺、保持腦袋思考靈活、一旦讀進去就不能忘記。於是,我每天以朗讀、筆記熟記各式「專有名詞」、「關鍵字」,以備考試之需。


考前魔鬼班--網路讀書

秘訣一,就是十分運用網路

我在電腦前,利用「關鍵字」搜尋。如不夠瞭解,歡迎詢問老師、朋友,何謂「關鍵字搜尋」。感謝全球的IT菁英發明GOOGLE等搜尋引擎,這些「網路之神」助我大大一臂之力,加上我的思考策略,再度賓果成功!如果他真的是神,我一定要好好還願啊!

有很多人可能會說,真的嗎?很難相信耶,這些免費網路資源人人都有,為何不是人人都考得上?如果不是靠關係、作弊、運氣…..怎麼可能?難道我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過人的智慧嗎?答案當然是「沒有」!

我們都該相信,國家考試是非常公平與公正,且具有公信力的考試,每一個人絕不可能有任何作弊、靠關係…不過,我相信的確有「運氣」的加持以及自己的「毅力」。

秘訣二,立定短期準備策略

即使只剩下考前兩週十四天,關鍵就在於以下五項策略奏效:

 思考各科目的模擬出題與考試
 找出標準答案製作你的筆記書
 每天記住幾個中英文專有名詞
 把假想敵當作激勵自己的對象
 感覺自信滿滿,我一定會考上

秘訣三,考前心理建設

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前輩考後心得非常重要。

網路有些前輩的不吝分享,我方才得知考場資訊,雖然足不出戶,也要大略瞭解一下「戰場」的方位與局勢。國家考試的考場通常是一兩百人在同一超大考場,考場不但很大而且每一科應答時間幾乎長達兩小時,你可以提早交卷出場,但是,我總是堅忍直到下課鈴響再步出會場。

我是個聽話的學生,前輩們的諄諄教誨,諸如考前的「身心靈」調適、作息要正常,應考心態部分我真的「言聽計從」,並且一一做到。

二、考古題如一盞明燈。他照亮我心中的恐懼也讓我學會習慣與恐懼並存。

我發覺--這其實一點也不神秘啦,大家都知道,因為這些資料一直都老老實實地公布在網路上,而且通通FREE。

大家都知道一個訊息--「補習班與大學研究所都是很努力在招生的」,其中的偉大服務之一就是將「考古題」免費提供給社會大眾,給有心人士參考。

我剛開始,跟大家一樣,看到考題總是會被「唬」到或者「嚇」到,第一個反應是「不可置信」,因為有些題目,我根本看不懂,那些專有名詞我一輩子也沒讀過,怎麼辦?

我相信「他人能,我一定也能!」於是,我決定再多看幾眼這些「令人恐懼的專有名詞」之後,還是「請教大方無私的搜尋引擎大神」吧,祂果然無所不知,您會驚訝--網路上的解釋、實例多到令你一讀再讀,絕不可能永遠不瞭解。

而且,通常可以順便回味一番「一些知名教授的開釋」,常有如「提壺灌頂」之效。

三、考題也會出現在電視中?沒錯,新聞時事、社會議題就是最新考題。

我考的是「社會工作師」當然是要解決社會問題,不過,請問哪一種專業不是在解決社會問題讓社會更幸福的呢?

所謂社會問題是不會一直在古老的課文中出現的,我想,出題委員想必一定是以現行最新的社會議題為例,作為考驗考生「應變」的能力。

於是,我以著名的社會事件為題作為自己的「模擬考」,強迫自己平均一題要寫滿一頁A4,並依據答題的順序「啟承轉合」。

看到這裡,別以為我是天才,我真的不是!通常,我無法馬上作答,甚至我連「握筆」都不大會(十多年來電腦工作,我已經不會握筆,手部無力並且錯字連篇!)

結論,還是去參考網路上搜尋到的相關論述與最新的看法吧,我通常可以判斷出最合適的答案之後,整理成我自己的參考文件。就這樣,每天不請假、照常上班工作之餘,日日時時苦思「最新考題」與產出一張一張「高考模擬考卷」。


附錄:考場風雲

記得,進入國家考場那兩天,我都準時到場、保持高亢的情緒。考卷一發下來,腦中一開始也自然地會緊張而出現一小段空白,之後,我努力回想我記下的專有名詞,按部就班一一作答,乖乖寫字握筆直到幾乎無法動彈才稍事休息,一個人很清明地堅持無人陪伴下,連續打完兩天的考場戰爭。

有一天,曾在考試休息中途遇到昔日的同學與老師,大家訝異我怎有空來考,同學已經考N次了,每次都辭掉工作,補習半年來考,當得知我只有二週的準備期,都是笑笑安慰似乎看來沒睡覺的我「這次陪考、下次準備充分再來!」我只能苦笑以對。

結果,放榜時,我在考試院公佈欄榜單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只能說「真的很幸運」,接著,找了幾遍,始終找不到同學、老師的名字,不知是否我搞錯了?

以上,或許可證明我的考場經驗似乎有效,這樣的策略思考可能是有用的,同理,三年後我應用這些策略在考台師大研究所,也只準備一個晚上(千萬別告訴教授與同學)似乎是運氣好,讓我再度榜上有名。

寫到這裡,希望能重燃您的自信心,如今,不管你幾歲、畢業幾年,建議您不妨也來挑戰試試看,不管是否能如願考上您心中的第一志願,我保證絕無損失。

以上,就是這些幸運的秘密,願與大眾自由分享!

祝您新年新希望、心想事成!

6/06/2008

網摘-如何做一位好主管

前言
看過「誰是接班人」之後,對於主管的概念更有另一種詮釋。
於是網路上的好文,給大家順便來充電一下......我個人的心得請待續~

1. 一般而言,當我們說:「哇!你的主管好好唷,都會幫你們加薪吔!」「哇!你們的主管好棒哦,把你們的考績都打的那麼高」,大家可能都會說這是好主管;但這些都不是我這裡要談的好主管,了不起我們可以說這些主管只是好好先生罷了。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一個企業為什麼需要主管?如果一個企業根本不需要主管的存在,那麼討論好主管的意義就不存在了,是吧!

2. 為什麼需要主管企業是以獲利為主要的目的,其獲利的達成絕對不可能是因為有一位英明偉大的老闆存在的關係,雖然這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獲利的達成,係透過權責嚴明的分工系統,利用組織管理與控制等技巧,發揮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收益的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有許多人為的活動,這些活動必須依分工的方式,在某些組織階級的管制下,才有可能統一步調來達成獲利的目標。沒錯,你看到了這個字眼「階級的管制」,如果沒有這個機制,那麼保證亂成一團,意見一堆,什麼事也做不了;因此,組織運作必須依賴主管來展開運作,以便依循既定的計劃來完成企業的獲利目標。

3. 需要什麼樣的主管既然一個企業是打組織戰的,打組織戰就需要有人統合行動方向,因此我們需要主管;下一個問題是一個企業究竟是需要什麼樣的主管?「當然是好主管啦!廢言!」,是的,我們不需要不好的主管,但怎麼樣的主管才是好主管?讓我從主管的機能談起,主管的主要功能是:『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能有效完成這四大主管功能的主管必然是一位好主管。所以「輕聲細語、噓寒問暖」只能說他是好好先生,談不上好主管,它可以是領導的一種手段,但手段中如果少了「要求」的話,便搆不上領導。

那麼什麼樣的主管才是好主管,這可以分成二種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一是以老闆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主管才是好主管?另一個角度是以員工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主管才是好主管?

4. 企業的好主管基本上主管必須具備專業知識、法規知識以及工作技能三大條件;但這只是基本要求,除此之外,一位企業所需要的好主管,最重要的還是必須能達成下列功能:

4.1. 計劃何謂『計劃』,計劃係運用各種有效資源,做最適當的配置與規劃,隨著進程達成某種預期的目標或成果。因此什麼樣的人適合做計劃呢?
4.1.1. 必須是曾經做過有經驗的人。(經驗)
4.1.2. 必須是一個能夠記取前車之鑑或者是能領悟切身之痛,有自省能力不會再重蹈覆轍,也不怕失敗的人。(反省能力)
4.1.3. 必須是一個有能力且願意指導別人的人。(指導能力)
4.1.4. 必須是一個有邏輯觀念的人。(邏輯能力)
4.1.5. 必須是一個能依經驗預測結果的人。(預測能力)至於計劃要怎麼做?則是另一個更為深入的問題,有許多專書有非常精深的探討,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4.2. 組織何謂『組織』,組織不單只是將一群有效資源集合起來而已,它還需要將資源做最有效的配置,不當的使用資源,資源錯置的結果,其實和程序錯誤一樣嚴重,這個道理和廚師與一般人使用相同的材料,甚至遵循相同的作業程序,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烹調結果,是一模一樣的道理;例如以甲的個性與能力及做事態度等,他適合處理A任務,乙則適合B任務,如果你將資源錯置,甲進行B任務,乙負責A任務,那麼就是識人不明,後果你自己去想像吧。

良好的組織設計方式必須:

4.2.1. 組織必須是依據目標之達成而設,而非因人而設。
4.2.2. 先有正確的組織才有人,然後找到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4
.2.3. 組織間除了需要相互協助,也需要相互監督。
4.2.4. 組織間除了需要相互跟催,也需要相互抑制。
4.2.5. 成功的組織必須涵蓋重要且必要的(依據你的需求)功能,而非抄襲別人的架構。4.2.6. 組織中的單位,不是依據人數的多寡來決定它的重要性與地位,而是依據功能未達成的嚴重性,來決定它的重要性與地位。某單位常因其功能已達成,而顯不出其重要性,這個說法我在這裡講一個故事來比擬。

誰最應該受到獎賞 古時候,有一戶人家喬遷之喜,於是請來左鄰右舍以及親朋好友同慶;有一名路人經過,看見廚子將煮飯的煙囪下彎,出口處靠近一堆乾稻草,覺得不妥好心告訴主人家,煙囪的火源要遠離草堆,主人家因忙於招呼客人,無暇而未予理會,路人也無可奈何地走了。

宴席進行到一半時,果然如路人預測發生火災,賓客中有人倉皇逃離現場,左鄰右舍有人趕緊回家,用水桶裝水來緊急救火,終於在大夥同心協力之下,所幸損失不大,主人家十分感激幫忙救火的鄰舍,因此擇日再辦一次謝宴,邀集當日幫忙救火的好心鄰居們。

席間,主人家十分感慨火災時沒有幫忙救火的親友,也衷心感謝這次參與謝宴的鄰居們,直說要是沒有你們的幫忙,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因而頻頻勸酒。

席中有位鄰居突然說:「其實我覺得你今天最該請的人,應該是當時向你建議乾燥物要遠離火源的那位路人;雖然他並沒有幫忙救火,可是你當時如果聽從他建議,就沒有半點的損失會發生。」
由上述這個故事,我們應當可以了解一個很重要的道理;所謂「千金難買早知道」,有能力的主管常常是會善用他經驗,克盡事前預防的職守,使弊端不至於發生,也由於沒發生弊端,所以沒有人會注意到他絕佳的績效-【使問題不發生】。

相反的,有些主管因為不擅長預防錯誤的發生,以至於問題不斷的產生出來,但所幸這些主管還算有能力解決所發生的問題,因此大家都能很清楚地看見這位打火英雄,不斷的到處打火,展現他的滅火神威;但是,反過來想,為什麼他的部門為什麼不斷的在失火?

所以,組織是一種技術,而不是一種藝術。換句話說,組織的設計是依據企業目標而來,它們之間有前後的因果邏輯性,是可以解析為什麼要設置某一組織的;而不是一種空想或抄襲下的產物。

4.3. 領導何謂『領導』,領導絕對不是「頤指氣使」、「拿著雞毛當令箭」的那種霸氣式的行徑;如何可以「一呼百應、捨命相隨」才是領導的最高境界。簡單的講,就是如何擄獲部屬的向心力,使他們忠心地跟隨領導者一起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攜手向前進;但如果一昧地使用主管的權力,以權威式的口吻嚴厲的要求方式,下命部屬遵循且賣命達成組織目標,只會引發部屬的陽奉陰違,甚至扯後腿分散組織的力量。這種案例不勝枚舉,歷史裡的例子俯拾皆是不必多言。
故領導才是藝術,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有其獨到的特質;我個人認為領導的最高指導方針是『同理心』,何謂同理心,就是你希望你的主管如果怎麼對待你,你便願意死心塌地的追隨他,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卻是不容易,你願意這樣做嗎?

4.3.1. 主管不分大小,都有用人的問題,用對人和用錯人的結果是南轅北轍。
4.3.2. 對待部屬千萬不要有兩套標準。
4.3.3. 即使部屬的意見無助於企業目標的達成,也要尊重部屬的意見;如果能婉言說明不採納其意見的理由,才更能獲得部屬的尊敬。
4.3.4. 制度規章和紀律的維護永遠比私交重要,同時領導人絕對不可以率先違法,否則上行下效,失控的後果不堪設想。
4.3.5. 事先擬定計劃,分派任務時,必須讓部屬理解他的進度落後的影響性。
4.3.6. 分派任務之前,必須充分了解部屬的專長和個性。
4.3.7. 不只告訴部屬要進行什麼任務,如果可能的話,除了確認他已經了解這個命令之外,最好也要指導他方向。
4.3.8. 不與部屬爭功,更不能委過;最好是推功同坐,才能收攬人心。
4.3.9. 君無戲言,不輕易做承諾,提出承諾就必須謹守承諾;嚴忌做一個「狼來了」的牧羊小孩。
4.3.10.不要求部屬做不具可行性的工作,這只會使士氣受挫。
4.3.11.「恐懼源於無知」,部屬對任務抗拒時,表示部屬對任務的不了解;如果你無法令其明白任務的執行方法,那也必須給他外訓的機會使其了解,而不是只是單純地交待任務而已。
4.3.12.部屬比你更接近做戰的前線,多鼓勵部屬提案,並樂於與其討論他的提案。
4.3.13.領導的最高指導原則是『眾智獨裁』。

既然『眾智獨裁』是領導的最高指導原則,那麼何謂『眾智獨裁』?領導的精意在組合並指揮一群人往既定的目標前進,這一群人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不同的意見,同時也各有各的方法去達成目標,如何統合不同的意見和方法,便有賴溝通,溝通的重要基石在人和,溝通的型式非常多,最有效率的首推開會研討,最高明的溝通是在會議中,和平地借由討論順利達成共識,因此『眾智獨裁』是最重要的控制手段:

4.3.13.1.『眾智』不論是不是透過會議,部屬意見和做事方法的充分取得是十分重要的步驟;提早知道部屬錯誤的主張和方法,除了可以適時矯正其觀念外,還可以導正其做法;但部屬畢竟是個在戰場上短兵相接的個體,其反應的想法,其中自有寓意,有助於主管了解真實的情境,獲得研判成敗的參考因子,以及事先研討防患失敗的做法。

4.3.13.2.『獨裁』一百個人有一百零一個意見,如果你不能將不同意見,運用你的專業加以研判整合,做出大多數人都滿意的單一結論,那代表你沒有能力去『獨裁』,而不是你沒有『獨裁』能力;有能力『獨裁』才是『眾智』都滿意的共識,如此執行力才能確保;有『獨裁』能力只是『眾智』在權勢下的屈服和妥協後的會議記錄,執行力將因『眾智』的質疑卻步而大打折扣。

因為『獨裁』係透過『眾智』所達成的共識,『眾智』是所有部屬所提案的意見和方法,部屬在執行時,自然無法自打嘴巴,做出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執行方式來,不論在心態上或進度上都會處於在正向上的發展。

如果你認為將上級的命令精確的轉達給部屬,你就稱的上是一位承上啟下的好主管的話;那你就錯了,你了不起只是一名傳令兵而已,根本談不上領導。一名好的領導人,要做到部屬很樂意為你分憂解勞。

4.4. 控制狹義的『控制』,係指維持任務執行者,不偏離計劃的方向和進度的掌握,調整資源的配置和支援,使目標能依計劃達成。

廣義的『控制』,就管理循環的角度來看(管理循環:PDCA;計劃→執行→檢討→反應),控制是執行後的檢討和反應回饋的行動。就內部控制的觀點來看(設計與執行是內控的兩大主軸),控制的意涵無所不在;不論是設計或執行,均不得偏離企業管理的主要目標-興利與除弊。
就狹義的控制定義而言,控制旨在防止執行者的執行方向偏離計劃,因此控制需要厚實的專業知識、控制工具和精準的洞察能力,否則很容易失控;控制同時也包含執行者心態上的控制,此部份必須透過教育訓練和善意的主從互動才有可能達成。

現在面對的大多數是七年級生的部屬,大家都說七年級生很難搞,其實不然,那要看你是怎麼搞法,如果你沒有盡到上述主管的功能,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任務達成的最佳保障,良好的人際關係互動需要人和式的溝通,沒有善盡溝通的職責,別說七年級生,五年級六年級生也是一樣很難搞。

5. 員工的好主管前節是以企業的角度看什麼樣的主管才是好主管,本節是希望從員工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主管才是好主管;這和企業角度略有不同,因為企業的目標在獲利,員工只是任務的執行者,他所關心的是完成任務,獲得上司的欣賞和稱許。什麼是員工心目中的好主管呢?每個人需求都不一樣,因此這個問題我也很難指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有些人會像前言中所說的,給加薪的就是好主管,如果員工有能力肯做事,加薪是必然的結果,也是主管本來就該做的事,談不上好主管;但若不加薪肯定是壞主管。

我不打算從這個面相來看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是員工心目中的好主管,從人力資源角度上說,最簡單的指標可以從這位主管管轄下員工的離職率中看出來,員工會離職代表對主管好壞的一種投票行為 (投一票的代價是一份工作,如此昂貴的投票結果,身為主管的你,還能不重視嗎?) ,因此,你會不會因為下列主管的個人因素而選擇離職呢?

5.1. 缺乏專業的能力如果部屬在執行其任務時,遇到其能力或職位而無法搞定的問題去請示主管時,所得到的答案若是:「你自己設法搞定它」,而無法得到專業上的協助時,同理心,你還能做的下去嗎?

5.2. 缺乏應有的擔當一件任務的達成,以內控的角度可以分成正確的設計和有效的執行兩個層面來看,正確的設計是主管的責任,有效的執行是部屬的責任。不論是錯誤的設計或無效的執行所導致的任務失敗,均為主管的職責,這句話和有效的執行是部屬的責任並無衝突,因為部屬的執行是否有效均歸主管所控制。如果任務的成敗都繫於主管一身,那麼主管若缺乏擔當的勇氣,是很難激發員工的向心力;所以當你在指責部屬缺乏向心力時,你是否曾反躬自省其實是你自己沒擔當所引起的呢?

5.3. 缺乏識人之睿智就每個個人而言,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劍』,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在單位內是最認真的,自己的表現是最好的,自己是最應該受到獎勵的,有誰不是這樣?但事實正巧不是如此,在每個單位裡『天下第一劍』的名額只限一位,如果你把『第二劍』當成『第一劍』來拔擢獎勵,除了『第二劍』之外,遇到這樣的主管,誰能不走人呢?

5.4. 缺乏容人的氣度大唐的『貞觀之治』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以一國之君的尊嚴,擁有容人雅量的偉大氣度;放下身段察納雅言,包容異議仔細考量,因為他知道人性的好逸惡勞連自己也無法例外。如果因為沒有能力說服異議而只想阻斷異議,那只會培養一群應聲蟲的部屬,有轉業能力的部屬通常不想甘心當一個應聲蟲,他會希望去找一個可以發揮的地方,發揮他的理想。結果是「劣幣逐良幣」,即使留任也會從此閉嘴;因此如果你遇到沒被說服,仍然不斷提出反對意見的部屬,你可得仔細辨別問題究竟在你身上還是你的部屬,你自己可曾想過自己會不會太過於剛愎自用了。

5.5. 遇事爭功又諉過這種主管通常也是屬於缺乏擔當的一種,只是在程度上更嚴重;如果一名主管老是踩著部屬的屍體往上爬,所謂「飛鳥盡良弓蔵、狡免死走狗烹」、「一將功成萬骨枯」,旁人看了也只會想趕快逃,難道留下來等死嗎?如果企業的老闆分辨不出來,還讓這種主管繼續往上爬,想要網羅優秀的員工實屬緣木求魚、大海撈針一樣困難。

5.6. 處事不公平公正這種現象在人事制度十分健全的企業內也會發生,因為制度是死的,維護制度才是活的,所以更何況在擁有健全人事制度的企業裡,簡直有人的地方,就會發生這種事,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致罷了。當主管的處事不公平公正,非但無法攏絡人心,甚至會導至人心渙散,整個單位效能不彰。轉業能力強的部屬能不儘快另謀出路,而選擇坐以待斃嗎?

5.7. 不是不懂授權而是不敢授權當主管的人尤其是高階主管會不懂必須授權才能讓組織運行順利嗎?你能保證高階主管一天到晚都在公司裡,接受部屬的請命和請示嗎?以行軍打仗來比喻吧,總不能敵軍已經兵臨城下了,中軍主帥才說:「先等本痤回京請示皇上,再決定要不要打吧!」,如果主管想對部屬事事干預,建議你將任務收回來自己做吧!

C公司有位資深的製造課人員 “甲” 先生,和老闆是遠房的親戚關係,大約和筆者同一段時間由專員升為課長,筆者離職後;在約四年前老闆娘,一直透過各種管道想找筆者回任C公司的人資經理,但後來簽約成為他們的輔導顧問。此時這位甲先生已經升為製造部經理,並被委派至大陸廠掌管廠內所有事務,大陸政府方面希望有一個能負責的對話窗口,因此C公司必須委任甲先生為廠方負責人,總經理、業務副總以及另一名特別助理,均認同甲先生具有應變能力,同意也希望這麼做;但是主管人資部門的老闆娘認為甲先生,連小事都會出狀況而反對。

若不委任甲先生為廠方負責人,那麼另一個方案是請業務副總以或另一名特別助理去大陸擔任廠方負責人,除此之外已無可用之兵,但是業務副總以及另一名特別助理不想去大陸,總經理也不希望他們去,因為台灣需要他們的輔助。

假設老闆娘的認知是正確的,那麼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升一位連小事都會出狀況的人當課長,後來又升經理還派去大陸負責大陸廠的所有事務?現在卻以這個理由認為他不適任廠方負責人?既然不適任為何要升,升了表示認同他的能力,此時偏偏又不授權,這樣豈非是兩相矛盾的事情嗎?

5.8. 不斷的朝令夕改這種主管常掛在嘴邊的是『朝令有錯夕改何妨』,但問題是為何經常朝令有錯呢?夕改的又是正確的方向了嗎?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講的就是這種主管,在這種主管底下做事,別說想要體會什麼是成就感,同一件事老是重工,不斷的做白工,沒有嚴重的挫折感,就算是擁有堅強的抗壓力了吧;經常在求才媒體裡看到要找抗壓性強的員工,『合理的命令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企業不是軍隊,因此你找不到這種員工的,趁早改變你的領導觀念吧。

5.9. 篳帚自珍不指導個性自負又自私的主管,不但不希望為公司尋找比自己更優秀的員工,為公司創造更多的獲利,有時也不希望聰明的部屬比自己更有能力,因此不只不願傳授專業知識給部屬,甚至隱藏專業以避免部屬學習,因為他只需要奴才來幫他做事,而不需要也擔心羽翼豐滿的人才會搶了他的位子,完全缺乏「主管職培育」的概念。所謂「忠臣擇主而侍,良禽擇木而棲」,優秀的部屬怎麼可能屈就在這種不重視培育,學不到知識技能的主管身邊呢?懂得帶人的主管一定要記得「水漲船高,除非自己只是一艘破船」。

5.10. 不會創造人和的工作環境部屬因工作上的啣接關係,經常需要溝通,但並不是每次的溝通都是有效的,因為人先天的個性因素,與後天的學養因素,溝通失敗鬧意見是常有的事;除了事前與部屬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之外,充分了解每位部屬的個性也是身為主管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如果自己的單位裡有脾氣火爆的部屬,有些主管卻不想為其他部屬與之溝通,反而放任火爆部屬與其他部屬間的衝突一再的上演,如此一來恐怕連最有耐性的部屬也會逃之夭夭,更何況是那些大部份身受委屈卻不想再繼續受辱的部屬們,各位主管你否曾經思考過,其實你部門的高流動率,是你自己一手所造成的呢?

5.11. 違規又言行不一每位主管均被企業賦予遵守企業內規範的職責,但是每些主管在遇到規範對自己的限制時,常不知不覺想去遊走在法規的邊緣,試圖去規避管理規則,謀求一時的方便或利益,甚至是為了掩藏自己的過失,像這樣的主管說一套做一套,最令部屬所輕視。

5.12. 逢迎拍馬少風骨這種現象完全是個人道德觀價值認同的問題,有些老闆只是需要一個跟前跟後,屈意承歡,庸才式的佞臣,因為他們大多數的時候,都面臨到專業主管的專業挑戰,因此只要有人來獻殷勤,便很容易迷失在權力的漩渦裡而不自知,老以為獻殷勤者與自己是惺惺相惜,是英雄識英雄,於是便會對獻殷勤者寵愛有加;如此一來整個企業文化很容易就會迷失在一片『上下交相賊』的氛圍裡。

6. 結論其實不管是以員工的或是企業的角度,來觀察什麼樣的主管才是好主管?但就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只要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人事管理三大原則的主管,就是好主管。
想當個好主管,記太多的理論,可能會令你發瘋抓狂,變的什麼事也不能做,什麼人也不能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修身養性,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思想以『仁』為中心,孔子的『仁』字簡單的解釋,就是做人的道理,想當個好主管,不必讀透整部論語;以下摘要部份子曰對應本文中的說法。

7. 附錄論語與延伸解釋。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6/04/2008

女人四十

四十歲是個里程碑
該怎麼過
有些事情過去了
就不會再回頭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記錄好句

哈,這裡將會紀錄道聽塗說的句子,充實人生啦!!
失常就是正常
無常也是正常
變態就是常態
病態也是常態
秘密一定要保守?
社工常常上演[鎮定]的戲
沒有甚麼事是可以準備的
一定要先幫助自己才可以幫助別人?
自利
利他
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跟[無解]並存
等等...看看會怎樣?
紅海是否會打開一條路

看不見全貌 所以錯估
不敢相信人
面對死亡 遺憾後悔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隱喻治療 敘事治療

秘密是沒有形狀的
她只是一個訊息
進入腦袋 成為過客 留下來的 會發生化學變化
最終成就自己 給自己添色彩
正面接受 承擔各種秘密的我


彼此學習 發現獨一無二
正在失去 正在獲得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