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2008

愉快的性格,是成功的靈魂!

以前,法國有一名總統名叫戈達,他一向是以「急智、機智」出名。 一天,一位英國太太問他:「法國女人是不是真的比其他國家的女人更迷人?」

戈達毫不猶豫地說:
「那當然囉!因為巴黎的女人二十歲時,美如玫瑰;三十歲時,也像情歌一樣迷人;而四十歲時,就更完美了。」

那位英國太太又問:「那麼四十歲以後呢?」 戈達總統微笑地說:「太太,妳知道嗎,一個巴黎女人,不論她幾歲,看起來都不會超過四十歲啊!」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釣魚臺是我們的~一年給她宣告一次,免得忘記....

還記得嗎??要讓台灣-台北可以登上大富翁世界版Monopoly,相信以後我們出國跟人家說我們來自台灣-台北,那麼釣魚臺.....


圖文摘錄自:釣魚臺列嶼- Wikipedia

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是就釣魚台列嶼之主權歸屬,在中華民國(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日本國三方間因立場不同引起的政府及民間爭議。

群島中華民國(臺灣)稱作「釣魚臺列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釣魚台列嶼並無權威性的正式全名,官方在新聞發布等場合通常將「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作為非正式名稱的稱謂;而在媒體中,包括一些入口網站和專門介紹釣魚臺列嶼的網站,在介紹釣魚臺列嶼時則通常說明:「釣魚島全稱『釣魚台群島』」;在民間,人們則習慣上使用「釣魚島」來指代整個釣魚台列嶼,例如「釣魚島問題」等。因此,在目前的漢語語境中,釣魚島往往既可以僅指主島,也可以指整個釣魚台列嶼,包括主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釣魚台列嶼由釣魚台島、黃尾嶼、赤尾嶼、大鳥島、大蛇島、鳥島、蛇島與岩礁瀨八小島組成,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最大島亦稱釣魚台島,面積約4.5平方公里。釣魚台列嶼散佈在北緯25度40分到26度及東經123度到124度34分之間;位於台灣東北方的東海中,南距基隆102海裡,北距沖繩群島的首府那霸為230海浬。距最近的中、日領土(含無人島)則各為90海浬。

地質、地形
釣魚台列嶼在地質上係貫穿第三紀層噴出之幼年錐狀火山島嶼,為大屯觀音火山脈向東北延伸入海底的突出部份。釣魚台列嶼處於東海海床邊緣,與台灣島處於同一大陸棚上,全部海床地區水深在200米內,並有大量由長江黃河沖流入海的堆積物。釣魚台列嶼以南約10海浬,海床地形突變,水深達1000米以上,地質學上稱為「琉球海槽」(俗稱「黑水溝」),並無大陸棚,故釣魚台列嶼在地理上與琉球群島沒有關連,並非現屬日本的琉球本土陸地的自然延伸。「黑水溝」自明朝以來便是界限的指標。
近百年來,台灣漁民經常在釣魚台列嶼水域作業,遇到強風時則駛往釣魚台南小島之間寬約1.5公里的海峽作避風港。東海一帶整年受東北及西南季風影響,黑潮台灣東部向東北流,琉球漁民在過去數十年間鮮有到此作業,台灣漁民在此島上亦從未見過琉球人。儘管美國將釣魚台列嶼交由日本控制,但依據1958年於日內瓦簽訂, 1964年生效的大陸架公約條文, 釣魚台理應屬於台灣。

郵政及電訊
根據中華民國郵政資料,釣魚台郵遞區號290
在電訊方面,該區同屬宜蘭縣頭城鄉,所以所有的固網電話均屬 (03) 為首。

歷史參考:
http://www.hkptu.org/society/pubin/fish/3286.htm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推薦:老人福祉科技及遠距居家照護技術


以下摘錄於網站:http://designer.mech.yzu.edu.tw/

隨著高齡化社會現象日趨嚴重,老人福祉科技及遠距居家照護技術近年來廣泛受到重視。老人福祉科技在本質上便是一項跨領域整合的科技,所需要瞭解的知識範疇相當廣,本書將相關領域知識做有系統的組織與整理,希望對國內進入此領域的工作者,不管是從教學研究的角度、高齡者照護的角度,乃至於相關產品及技術研發的角度,都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基礎閱讀材料。
本書承蒙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教授及元智大學彭宗平校長撰寫序文推薦。


遠距居家照護技術是老人福祉科技

  隨著時代的推移演進,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醫療科技一日千里,每個進步國家或多或少都將面臨「少子老化」的困境與問題,就連台灣也不例外。截至民國96年底,我國老年人口約234萬人,占總人口10.2%,老化指數58.13%,每年尚在緩步增加中,預期在公元2024年將提升至18.8%,增加近1.84倍。我國人口老年化之速度快,放眼全世界亦不遑多讓。 

有鑒於台灣已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老人健康照護及安養問題日益重要,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在徐業良教授帶領下,特別集結學有專精之博士群分章論述,出版《老人福祉科技與遠距居家照護技術》乙書,乃台灣第一本深入探討資訊專業介入老人照護之著作。多年前,有幸與元智大學詹世弘前校長提起,應及早籌設老人照護科技研究單位,期以未雨綢繆。不意數年來竟在元智大學具體落實、開花結果,除培育英才卓有所成之外,亦透過產官學合作激盪豐碩研究實績。對此團隊的優異表現,本人謹對詹校長的遠見及徐業良教授的用心同表敬佩,深感與有榮焉。  

近年來,由於受到平均壽命延長、家庭結構與功能改變、老人福利範疇擴張等因素影響,老人需求已從食衣住行的滿足、經濟安全的保障,延伸到健康醫療的促進及生活品質的提昇。面對洶湧而至的老人潮,我認定為達“Adding life to years”的目標,建置專業的健康管理及照護系統,發揮早期監測疾病、降低意外風險之功能,已成為提昇生活品質的首要之務。 

目前國內約有三萬四千多位醫師,五百四十七家醫院、一萬九千多家診所,醫療人員不僅擁有良好的訓練,尖端醫療技術也相當先進。資訊科技在長年努力下,更已成為台灣揚名世界舞台的強項。本人以為,若能啟動資訊界及醫界進行「同業聚合,異業整合」,善用並整合各自的優勢,從而找到有成功機會又有競爭力的核心發展項目,台灣一定可以成為世界級醫療和資訊基礎建設理想平台。用最經濟的人力及時間,作鉅細靡遺、無遠弗屆的醫療照護,並以醫療產業帶動我國已持盈的經濟活力,開創不同的醫療模式。

本書共分為「老人福祉科技」及「遠距居家照護技術」兩篇,第一篇主要介紹老人福祉科技的範疇、議題與趨勢;第二篇則從技術層面帶領讀者檢視國內外居家照護系統的架構與應用,分析現有困難與未來挑戰,並簡介其自行研發之分散式遠距居家照護系統。綜覽全書,鞭辟入裡,循序漸進,既詳述技術面邏輯,又提供系統性思考,誠為不可多得之好書,特別予以推薦。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
2008年 2月 14日

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元智大學校門正對面的「元智科學園區」中設立了許多研究中心,其中有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於2003年初成立,是全國第一個以老人福祉科技為研究主題的單位,並特別聚焦於遠距居家照護技術之研發。該中心由機械系的徐業良教授所創立,也是本書的作者。  

徐教授是一位傑出的學者。1992年獲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學位,即返國在元智大學機械系任教,曾擔任系主任六年,目前亦兼元智大學主任秘書。徐教授教學研究俱優,他熱愛教學,曾編著多冊機械領域的教科書。最近並獲頒「有庠元智講座教授」之榮銜,以表彰其傑出之研究表現。五年前,他開風氣之先,投入老人福祉科技之研發,快速組成了優質的研究團隊,建構了完善的研究設備與環境,成功地開發了「分散式遠距居家照護系統」,並且發展新的企業模式,大力推廣分散式健康資料伺服器與遠端臨場機器人。徐教授以其機械設計之專長,結合資訊與通訊科技,並與各大醫院合作,獲得經濟部的認同與資助,參與執行台灣第一批U-care科專計畫中的兩個計畫。他的研發成果,不僅大量發表在重要的國際學術期刊,並且申請多項國內外專利,廣受產官學研各界的肯定。  

台灣由於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已逐漸邁入高齡化的社會,攸關老人福祉的政策與居家照護的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與科技研發的重要項目。徐教授及其研發團隊,特別是其先後期的碩博士生,以其多年來的經驗,將老人福祉科技與遠距居家照護技術相關的背景資料與基礎知識,作了廣泛而詳細的整理。由於他們具備完整而深入的實務經驗,本書內容的安排與編寫的方式,確能就此二領域知識的全貌,以完整的體系且相互貫連的程序作整體的介紹。徐教授洞見台灣社會與科技未來發展的趨勢,不僅率先投入研究,並出版專書,俾各界讀者得以迅速跨入這兩個領域的門檻,其專業與努力,實令人欽佩。  

我個人因為與徐教授共事的因緣,得以先睹為快,從中學習到許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各種名詞用語及科技之內涵,並且對目前國內外此二領域相關科技發展的情況與趨勢,增添許多了解,實在是受益匪淺。本人亦相信本書流暢簡潔的文字,深入淺出的敘述,及廣泛詳實的內容,一定可以讓讀者輕鬆上路,易學易懂。  

徐教授將此書獻給其母親。他在從事老人福祉科技產品與遠距居家照護系統設計時,總是從其母親的需要性與可行性之觀點出發。我相信這個動機與能量,是確保其成功的因素,我也相信這是一本為天下的父母而寫的基礎參考書。禮記禮運篇有云,一個大同世界應該要「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因此,讓老年人能獲得最好的福祉與照護,而壯年人能發揮長才,貢獻於社會,都是邁向大同世界的重要內涵。徐教授的用心以及這本書的內容與價值,都是朝這個目標所做的努力。我為學術界與出版界多了這本好書而高興,也祝福所有高齡的長輩可以獲得更多社會的關懷與更多科技的照顧。

元智大學校長
2008年2月11日

前言
  人類社會正處在兩個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趨勢之中: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與科技快速發展。老化(aging)經常伴隨著能力、健康的衰退以及經濟和社會資源的喪失,而科技(technology)則有潛力能夠提升人的能力、健康與生活品質,以科技來解決老化問題幾乎是很自然的思考。  

「老人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這項跨領域整合的新興科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與社會需求之下產生,目的在基於對老化現象的知識,從事技術和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希望能為高齡者提供較佳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以及配合的醫療照護。“Gerontechnolopgy”這個字結合了“geron”(希臘文“old man”,老人之意)和“technology”(科技)兩個字,然而「老人科技」似乎不足以完整詮釋這個領域發展的目的,因此本書將“gerontechnology”中文翻譯為「老人福祉科技」。  

隨著國內高齡化社會現象日趨嚴重,近年來老人福祉科技(特別是遠距居家照護技術)在國內廣泛受到重視,大學中高齡者照護相關的系所紛紛成立,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及各類課程經常性地舉行,產業界更對此領域可能的商機十分看好,紛紛投入相關產品或系統的開發及建置。然而老人福祉科技在本質上便是一項跨領域整合的科技,所需要瞭解的知識範疇相當廣,國外已有不少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的專書,國內卻似乎還沒有一本以中文寫成的專書,有系統地整理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相關知識。  

元智大學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規劃,從2001年開始籌備、並於2003年1月正式成立「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是全國第一個以老人福祉科技為主題的研究單位。在元智大學各項研究及教學資源的支持下,本中心進一步整合外部資源,在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發展各項技術、產品、學術研究和課程,並透過與產業界、醫療院所、服務機構的合作,推廣研究成果,期望能夠改善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在此領域長期耕耘,已累積了許多經驗、心得,以及具體的研究成果。知識的組織、整理,進而創造新的知識,正是大學責無旁貸的任務,本書即是以我們過去幾年累積的研究心得為基礎,嘗試將老人福祉科技及遠距居家照護技術領域的知識做有系統的組織與整理,內容以廣泛、基礎性的介紹為主,而不針對單一技術項目作細節探討,希望對國內進入此領域的工作者,不管是從教學研究的角度、高齡者照護的角度,乃至於相關產品及技術研發的角度,都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基礎閱讀材料。  

本書分為「老人福祉科技」和「遠距居家照護技術」兩篇。在老人福祉科技篇中,本書首先討論了高齡化社會現象和老人福祉科技這項領域的緣起與研究範疇,接著廣泛地討論老人福祉科技領域內所關心的各項議題,包括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研發思考、高齡者產品設計人因工程的問題、高齡者的行動力和交通問題,最後並討論智慧住宅以及服務型機器人這兩項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發展中的重要科技,在高齡者照護上可能的應用。  

居家環境是每個人最熟悉的空間,也是停留時間最長的場所,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可協助照顧家中的高齡者,讓高齡者能夠有尊嚴地在自己家中居住、生活,已經是高齡化社會中健康管理與照護上重要的潮流。遠距居家照護技術也是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投注最多心力研究的領域。  
本書第二部分「遠距居家照護技術」篇,嘗試從技術面對這個領域作一完整的介紹。首先在第六章中對遠距居家照護相關技術近二十年來在美國和台灣的專利作完整的檢索與分析,以對這個領域專利技術發展的脈絡、重要技術競爭公司、以及重要專利技術內容有所瞭解。接著第七章並對遠距居家照護產業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公司及產品作介紹,以對其所提供服務的內容有所瞭解,並進而歸納出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典型的技術架構。  

接下來的章節介紹建置不同類型遠距居家照護系統時,所需要瞭解的各項技術領域,包括資通訊技術(第八章)、生理訊號量測技術(第九章)、活動訊號量測技術(第十章)、睡眠監測技術等(第十一章),內容都著重於這些技術在遠距居家照護系統中的應用。  

最後本書第十二章針對現有遠距居家照護系統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做了一個整體性的整理,並提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的「分散式遠距居家照護系統」架構,目的除了在介紹本中心針對這些困難與挑戰所提出的回應與可能的解決方案之外,也由各單一技術項目重新回到系統層面,提供系統觀點的整體性討論。特別在第十二章結語中跨越了技術層面,從系統定位、建置、營運評估,乃至於外部的資源與限制等等層面,整體性討論建置遠距居家照護系統的思考。
  
老人福祉科技本質上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本書的內容即使侷限在技術層面,所需要包含的領域知識範疇還是非常廣,單一作者確實很難完整掌握每一個技術領域的知識。因此這本書採取「團隊寫作」的方式,由我帶著研究生群共同撰寫,包括鄭智銘博士、蔡宗成博士、洪永杰博士、余家杰博士生、楊哲彰博士生、許博爾博士生、甘凱文碩士等共七位研究生作者。這些優秀的研究生都在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相關研究,對各個單項領域有深入的瞭解,好幾位已經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這半年多的團隊寫作過程中,大家都十分投入,互相提供內容建議,是同學們在學位論文之外另一次很好的專業寫作經驗。

我除了負責本書整體規劃和編排,使整體結構完整、流暢之外,本書中所有與學生共同掛名撰寫的章節,我都逐字逐句推敲琢磨,以對本書內容的品質負責。完稿期間也特別感謝中心研究助理廖婉君小姐逐字潤飾,使本書可讀性更高。科技進展快速,各個專業領域分工越來越細膩,本書內容必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希望來自不同領域的讀者們能夠隨時給予指正或交換心得。 
 除了學生團隊之外,本書的完成還要特別感謝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跨系所的教授團隊,包括江行全教授、謝建興教授、吳昌暉教授、詹前隆教授、林志麟教授,以及在這個領域長期合作的許多產業界伙伴們。在這個領域有太多的心得和學習,是源自所有研究伙伴們專業的激發。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的成立,最早是由元智大學前任詹世弘校長和台大醫院前任李源德院長所共同提出的構想,我也在詹世弘校長的鼓勵下,從負責中心籌備開始一路經營至今,自己的研究領域也由原本的機械系統設計、輔具及醫療器材設計,轉往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的研究。這幾年間在各種研究計劃合作場合,經常有機會受到中心當年催生者李源德院長的指導,李院長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以其在醫界數十年的經驗,對於遠距居家照護領域更有特別前瞻的看法和實踐的熱情。本書承蒙李院長撰寫序言,從醫療照護專業觀點給予指導,著實為本書增色不少。  

我自1992年從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即返國任教元智大學機械系,至今轉眼已經十六年。回首這段成長過程,真的非常感謝元智大學提供了豐碩的教學研究資源和自由的發展空間,期間我並參與了許多校務工作,元智大學的成功,我也一直同感榮耀。這幾年我擔任元智大學主任秘書的工作,近距離感受到彭宗平校長對人生的認真、對人群的關懷,我也一直暗自努力學習。彭校長知道我正在寫一本書,主動表達願意為本書寫序,從一個大學校長的高度,對一位教授的研究提供宏觀的看法,對我個人而言的確是莫大的鼓舞。

  我的媽媽單獨住在台中。從她的身上,我充分體會到獨居老人生活上種種困難和不方便,我在做老人福祉科技產品或遠距居家照護系統的設計時,也總是以平常與媽媽相處的狀況、媽媽會不會需要這樣的產品,作為應用情境思考上的起點,有些什麼成果,也總想嘗試說服媽媽先試用看看。媽媽確實是我在這個領域研究上很大的動機和能量來源。  

不過其實媽媽並不喜歡我老是在她整潔的家裡安裝一大堆科技產品,她最需要的還是孩子們經常去看她、陪伴她,孩子們真心的關懷。  

今天早上告訴媽媽,我正在寫一本書,快要完成了。媽媽淡淡地說,「好啊,書出來了記得帶一本給我,我要放在客廳櫃子上。」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
徐業良2008年2月4日,於桃園家中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四肢全癱 她隻身揚帆挑戰環英

吹吸開關(樣品)

更新日期:2008/06/18 04:16

 雖然她從頸部以下完全癱瘓,只剩頭、眼和嘴還能動,但她能夠一個人駕駛帆船出海,而且準備繞行英倫三島。英國女鬥士席拉蕊.李絲特(Hilary Lister)16日下午駕著愛船「阿提米絲20號」(Artemis 20),從英國東南部多佛港揚帆啟程,展開壯舉。

 李絲特向西駛入英吉利海峽,約9小時後抵達第一站伊斯特本,預訂明天中午再度揚帆,駛向第二站布來頓。

 靠著吸氣吹氣 展開12周航行

 出了英吉利海峽之後,李絲特與阿提米絲20號將轉向北方,通過聖喬治海峽、愛爾蘭海與北海峽,繞過蘇格蘭北端進入北海。如果一切順利,她可望在9月上旬返抵多佛,結束歷時12星期的航程。

 如此艱苦的航程,連健康的人也未必吃得消,對幾近全身癱瘓的李絲特更是極為嚴酷的考驗。她預計每天航行18個小時,晚上靠岸稍事休息。她操控船身的方式非常特殊:吸氣與吹氣。阿提米絲20號配備一套特製電腦系統,讓李絲特透過3根吹管吸氣吹氣,駕馭這艘長度6公尺、帆面積15平方公尺的比賽用重型帆船。

 李絲特現年36歲,出生時原本身體正常,11歲那年被診斷罹患絕症「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SD),從此逐漸癱瘓。但她仍然努力向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牛津大學,主修生物化學,後來也結婚成家。

 無藥可醫的痼疾一度令李絲特萬念俱灰,直到2003年首度接觸帆船,才為她的生命打開另一扇窗子。

 擺脫身體桎梏 享受翱翔樂趣

 李絲特曾說:「對於一個整天都得臥床或者坐輪椅的人,駕船出海猶如翱翔天際。」她在2005年8月締造第一項四肢癱瘓人士的航行紀錄:單獨駕船橫渡英吉利海峽。今年她挑戰環繞英倫三島的壯舉,目的是為自己創立的慈善基金會募款,希望能讓更多重度殘障人士擺脫身體的桎梏,而航向無盡的大海。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8/06/18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