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把快樂解得更加與眾不同,他說:「快樂可能是苦惱的一種形式,而人只不過是一種外顯的節奏。」
這種講法有些災難的味道,提醒我們如何苦中作樂,苦惱可以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眉頭深鎖,一副很憂愁的樣子,另一種形式則是快樂,把挫折看得雲淡風清一些,即使在悲傷的時候,也會改用歡喜的邏輯迎接;如果悲傷不能解決難題,我願意嘗試快樂。
「這是我要的生活嗎?」
「如果樂天與悲觀的結果一樣,我要樂天知命。」
這種思考轉折開啟了我的生命新展望!
我同意心理學家的研究結論,引起好心情有下列的原因:
生理需求,如吃吃喝喝。
休息睡個好覺。
美好的人際關係。
成就感、升官等。
閱讀、聽音樂、看電視與參與其它相關的人文活動。
專業發揮。
強烈的美學與宗教經驗。
遊山玩水體驗大自然。
運動與健康。
但是別忘了單純的「往好處想」,也有助於快樂的追尋,心理學家調查指出,讓憂傷的人聯想一些生命中快樂的事,也有誘發好心情的效果,憂鬱的人不一定絕對悲的,但看你想怎麼做。
坐著想不如起而行;主動解決問題,反而更能換得好心情,坐著等人來災後復建,不如列出需求,主動尋求援助,或者邊做邊等,快樂也會多一些。
助人與利他行為是另一種快樂的追尋;任何一種大災難後,都會出現這種大愛精神,明明自家已成瓦礫廢墟,還是強打起精神,助人助己。
樂於助人的人有四十七﹪表示心情愉悅,只有十七﹪沒有助人行為者顯露快樂;原來在災難現場揮汗如雨的受害者,是想用助人的行為趕走心中憂傷的精靈。
一體兩面
有成功就有失敗,有好便有壞,有悲觀就有樂觀,陰對陽,晴對雨,動對靜,人生本然如此,你可以選擇其中之一;以負面過一生的人,生活很鬱卒,生命很灰色,用正面過人生的人,生活很清亮,生命很彩色。
如果只能活半年
閉上雙眼,想想自己只能活半年,你想做什麼?
你問我嗎?
我想樂在其中,不再只想賺錢養家,被繁重的慾望壓得透不過氣來,希望還有一些時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燈下讀書,雨中散步,海邊聽濤,夜裡看星星,風中觀葉落,傍晚賞歸鳥;我喜歡海德格的想法,人生是一種向死的存在;死是真理,我想好好活著;活著有兩種,一種賴活,一種快活;我想活得快樂一些,牢牢抓住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刻,至少不辱活著的使命。
關杜琳.布洛克斯就這麼說:「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否則轉眼即逝,不管悲喜,它都不會,重現眼前。」我所知道人生也是如此的,逝去的不曾再回頭,過去兩字代表的只是「回憶」、「懷想」之類的意思。
有人問禪師:「如何善用時間?」
禪師答得妙:「少問些廢話!」
不浪費,其實時間多得很!
幸運便在其中。
(以上轉載)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2/13/2008
尼采告訴我
分類: 尼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