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008

潛水鐘與蝴蝶


看完這部潛水鐘與蝴蝶的書以及電影,我腦中只有「價值」這件事。

生病會令人價值降低嗎?
寫書或拍成電影會讓價值升高?

不止一次,我接受到「人的價值不會隨著他人的評價而改變」,就如同百元鈔票在怎麼揉擰還是百元一樣,照理說,人即使一旦忽然生了病,還是擁有他原來的價值才對。

對一個全身癱瘓、患有全身閉鎖症候群的病人來說,他用僅剩的功能左眼來告訴世人,他的價值、存在的意義。況且,他清楚自己還有「想像力與記憶力」並未癱瘓,因此在他自主的意志寫下「他身如潛水鐘般不自由,想像力卻如蝴蝶般美麗」,他要留給孩子一些回憶,為他突然嘎然而止的生命寫下註解。

前ELLE時尚雜誌總編輯尚的親身故事,用左眼寫成書搬上大螢幕。
此電影的藝術境界很高,更難得能將重病的內心世界演繹得如此細緻幻化,難得的好電影,得獎是應該的。
如果妳沒住過院也沒照顧過人,可以在這部片學習好的共處模式,如果妳正是病患本身或者是家屬照顧者,你/妳也可以獲得啟發。

這是一個特別的故事,或許他曾是個婚姻的失敗者也不是個十全十美的好爸爸,在長壽的家族又不常菸酒的生活作息裡,還是被「中風」眷顧了,所有「中途至殘」的悲劇好像都不是按照常理編劇的,命運之神強迫人去接受他。
「尚」在語言治療師的協助下,學習最複雜的表達方式,眨眼看字母說話,在美麗善良的看護協助下,寫下故事與一生的交代!


如果他不是時尚總編輯,他可能只是醫院的重症病患之一。
如果,他不是一個習慣使用文字的人,他不會想要在這樣的境地裡還要寫書。
如果他不是那麼懂得欣賞女性,不會有那麼多美麗的治療師、看護、老婆、女友圍繞在側,可以撩撥心事與完成心願。

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那是很世俗地:如果那部穿著PARDA的惡魔不那麼賣座的話,這部電影可能不會誕生。


看過 點燃生命之海,再看看這部潛水鐘與蝴蝶,書本已經出版多年,改編成電影依舊吸引人。我每天聽到廣播節目密集推薦,幾乎十分鐘一次,電視也是強力推銷,進了電影院,發現「P.S.我愛妳」仍是情侶最熱門的,然而這部如同我的觀察,吸引了老夫妻、親子與單身者在戲院裡流下眼淚。

尤其是那一段「九十多歲的老爸爸對著電話跟兒子問好、思念與交代遺言」,戲裡戲外都哭了。
對於一個有照顧重症患者經驗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很快地說服人心。

從一開始以患者的角度來看世界,模糊、片段,心中的對白嘲弄這個世界。他的眼神橫掃所有的溫柔境地,絕不放過任何眼前有限視野裡的裙擺、胸前與嘴唇。
即使重病如他,男性的需求依然一刻不減,也是醫生承諾給的福利,他也充分享用到了。

即使在病床上,嫉妒仍是存在的,當前妻遇上女友,依然妒火中燒。

生病的感覺,旁觀者是很難體會的,尚學會「拼字母」表達之後的第一句就是「我想死」,那是唯一的想法。

當然沒有人願意去執行他的指令,包括想看哪一個電視節目,想作什麼事情,都無法如意。

不過,他仍是很有主見地,要求「免持聽筒電話」,可以親自聽取對方的聲音,而且效果好得不得了。

當一位無法表達的病人其實人權常常被剝奪的,包括被迫推到教堂聽取祈禱,被迫作相反的翻譯。


生病中連最愉快的洗澡,都是一群人七手八腳的協助,法國的設備齊全,照顧者很多,可以讓這一類的患者繼續在人性化的復健環境裡延長生命。由於他是名人,更是全球的人都在幫他禱告。


真實的他,每日馳騁在想像與記憶裡,真虧了過去累積燦爛的生命,不然,躺在床上重病之後,人生不僅乏味,對身邊的照顧者也是一種無聊的折磨。使我想起一般的病人,這事件提醒我們,人都會生病,記得要在平常生活裡學習欣賞你周遭的人,可以讓未來的病床生活更有意義。







公眾我;自己與別人都有提到的特質。

背脊我;自己沒寫而別人卻提到的特質。 ...

沒有留言: